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

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

[作者:袁嫒[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早先通行的几部文学史著作对初唐宫廷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存有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整个诗史演进的角度给予初唐宫廷诗重新认识,并给出公允的评判。
  关键词:初唐 宫廷诗 偏见
  由于初唐宫廷诗对南朝宫体诗在某种程度上的承继性,又由于其后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导致“八世纪对初唐诗的偏见持续了一千多年。”[1]具体说来,前者使初唐宫廷诗遭受深重责难,而在后者的熠熠光辉之下,初唐宫廷诗坛无疑显得暗淡无光,既没有涌现出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亦无唱响古今的杰出诗篇,从而导致其很长时间内处于要么干脆被忽视,要么又是责之太重的尴尬地位,在一些评论家鉴赏家眼里,初唐宫廷诗在整个辉煌的有唐一代诗史中似乎显得不值一提,而当提到时,无疑,是嗤之以鼻的。
  毫无疑问,对初唐宫廷诗的这种偏见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几成定见。可以如是说,对初唐宫廷诗的责难几乎与它的产生同步,甚而至于,从其最初发展阶段始,就背负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思想包袱直接作用于它的最初作者——以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贞观君臣,具体表现为“贞观宫廷诗坛在总体上呈现出理论观念上的反思批判与与创作上延续承继的矛盾态势。”[2]作为一代开国君臣,他们亲眼目睹前朝的丧乱,直至最终的亡国失天下,这种教训是如此近在咫尺,鲜活深刻,所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无疑,这使得贞观君臣具备了极为清醒的政治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警觉,而这,也是历代开国君臣的共性,为其后继者所乏。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总结前朝覆亡的教训的呢?我们知道,贞观时期,出于“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的目的,曾官修大量史书,主要有《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以及《晋书》等。那么,他们识了如此之多的前古,为将来到底总结出了什么呢?翻阅这些史书,不难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可亡国。试看下面几则论述:
  江左梁末,弥尚轻险,始自储宫,刑乎流俗。杂沾滞以成音,故虽悲而不雅。原夫两朝叔世,俱肆淫声,而齐氏变风,属于弦管;梁时变雅,在夫篇什。莫非易俗所致,并为亡国之音;而应变不殊,感物或异,何哉?盖随君上之情欲也……雅以正邦,哀以亡国。(《北齐书·文苑传序》)
  古人云;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然则不崇教义之本,偏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