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
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陈书·后主记》)
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隋书·文学传序》)
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不已,讫于丧亡。陈氏因之,未能全变……文章道尽。(《隋书·经籍志集部总论》)
可谓众口一词,言之凿凿。这些史书皆为贞观重臣所修,加之属于奉旨行事之举,毫无疑问,是足以代表以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的观点的。
但是,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文学惯性面前,在拥有和前代同样的宫廷创作环境里,他们的写作宫廷诗又是如此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这样一来,无疑,贞观君臣将自己置身于对梁、陈及隋在理论观念上的反思批判,但实际创作中又颇有喜好延承的矛盾夹缝之中,并最终陷入逼仄之境,处于尴尬之地。关于这一点,《唐诗纪事》卷一所载一则轶事可作最好说明:
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圣作甚工,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
李世民所作“宫体诗”今集不存,具体内容无可考知,但《唐诗纪事》中既冠以“宫体”之名,则其承继南朝诗风是毋庸置疑的。想来李世民应该对自己此作是颇满意的,才令虞世南赓和,而虞世南的评价也证实了这一点,是“圣作甚工”,但由于此诗“体非雅正”,而终致“不敢奉诏”赓和。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说是“朕试卿耳!”并补作了一首“述古兴亡”的妥当诗篇。一桩本应是君臣和唱的历史佳话竟致如此尴尬境地,贞观诗坛群彦们在思想观念和创作实际上的矛盾状态由此可窥一斑。
那么,迄今为止,八世纪对初唐诗的这种偏见是否还在继续?初唐宫廷诗的地位有无得到改观?毫无疑问,答案是明了的。正如宇文所安先生所谓:“较大部头的文学史著作通常只限于确认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及注意初唐诗风与南朝诗风的关系。”[3]而在《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之“引论”部分里,聂永华先生是这样描述此种状况的:“然而由于长
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隋书·文学传序》)
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不已,讫于丧亡。陈氏因之,未能全变……文章道尽。(《隋书·经籍志集部总论》)
可谓众口一词,言之凿凿。这些史书皆为贞观重臣所修,加之属于奉旨行事之举,毫无疑问,是足以代表以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的观点的。
但是,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文学惯性面前,在拥有和前代同样的宫廷创作环境里,他们的写作宫廷诗又是如此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这样一来,无疑,贞观君臣将自己置身于对梁、陈及隋在理论观念上的反思批判,但实际创作中又颇有喜好延承的矛盾夹缝之中,并最终陷入逼仄之境,处于尴尬之地。关于这一点,《唐诗纪事》卷一所载一则轶事可作最好说明:
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圣作甚工,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
李世民所作“宫体诗”今集不存,具体内容无可考知,但《唐诗纪事》中既冠以“宫体”之名,则其承继南朝诗风是毋庸置疑的。想来李世民应该对自己此作是颇满意的,才令虞世南赓和,而虞世南的评价也证实了这一点,是“圣作甚工”,但由于此诗“体非雅正”,而终致“不敢奉诏”赓和。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说是“朕试卿耳!”并补作了一首“述古兴亡”的妥当诗篇。一桩本应是君臣和唱的历史佳话竟致如此尴尬境地,贞观诗坛群彦们在思想观念和创作实际上的矛盾状态由此可窥一斑。
那么,迄今为止,八世纪对初唐诗的这种偏见是否还在继续?初唐宫廷诗的地位有无得到改观?毫无疑问,答案是明了的。正如宇文所安先生所谓:“较大部头的文学史著作通常只限于确认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及注意初唐诗风与南朝诗风的关系。”[3]而在《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之“引论”部分里,聂永华先生是这样描述此种状况的:“然而由于长
Tags:
上一篇:钱坫《论语后录》体例分析下一篇:元杂剧涉梦戏成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