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哲学 > 正文阅读资讯: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作者:5189lw[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三、亚里士多德的发展观是通过由潜能到现实的转化实现的;黑格尔的发展观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实现的。



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则是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源泉,是建立辩证法发展观的最重要的基石。但是发展的动力与泉源和发展的外部表现又不是直接同一的。不同的思想家对发展动因把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亚里士多德对发展的把握和对发展动因的揭示是通过潜能和现实这对重要范畴间关系的阐明而实现的。



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问题,泉源问题,早已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先哲曾经用各种不同的理论来回答这一重大难题:例如恩培多克勤用爱和憎、阿拉克萨戈拉用努斯、柏拉图用神。他们的共同点是用事物的外因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则一反古希腊先哲的外因论,企图从事物内部寻求事物发展运动的原因。他用现实和潜能这对范畴从总体上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他认为在事物自身内部就包含运动变化的可能性,这是潜能;当事物的运动变化一经展开,就由潜能变为现实。他说潜能,的命意(一)动变之源,一般说来,能是使它物动变之源(或是将自己当作它物而使之动变)。[3](100页)这里的将自己当作它物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矛盾,与黑格尔所谓本身在自身的映现[6](27页)有相同的涵义。在《物理学》中他还指出: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在有一个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有的是量的增减方面的,有的是性质方面的)的根源。[10](43页)



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不仅从这里深入地把握着事物的内在矛盾,把握着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这种转化使动变表现为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对反概念:原因和结果、质料和形式、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等等。这些范畴都是成对出现,是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而被把握的。从这里显示出亚里士多德思维的真正辩证性。



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不同,在确立对立统一是事物前进运动的根源时,他却用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来实现发展。因此在黑格尔对立统一的学说中,否定之否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逻辑学》里,对立面的统一与否定之否定相互纠结,在大部分的篇章里对立面的统一是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学》所描述的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从纯有开始的,纯有就是纯粹的无规定和无内容的概念,因此它在自身中就潜藏着自身的否定,必然向它的对立面无转化。无虽然是没有内容的概念,但也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使无与有相互过渡、相互转化--这就是否定的否定。这后一次否定产生一个新概念即变易。黑格尔整个《逻辑学》就是按照这种否定之否定的
框架构造的。因此,黑格尔特别重视否定性范畴,认为引导概念自己向前的就是这个否定的东西,它是概念自身所具有的;这个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的东西。&q uot;[13](38页)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的观点来说明事物发展,还是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来说明事物发展,他们的发展观都是不彻底的、半途而废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和现实的理论还带有浓重的唯心主义杂质,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企图用纯粹现实的终极因来说明一切事物发展,因而也就把潜能和现实的关系形而上学的割裂开来,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亚里士多德从潜能开始,最后走向第一推动者,这就使得他的动变说罩上了浓重的神学光环。



亚里士多德最终皈依了神学,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在他的辩证法中有僵死的东西。这种僵死的东西来源于他还没有科学地掌握对立统一法则。虽然亚里士多德选取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论证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并以此为突破口,天才地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严重地破坏了唯心主义的基础。但亚里士多德也没有真正弄清一般和个别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虽然承认一般在个别之中,反对一般在个别之外,但他又认为在个别之中的一般是先于个别的,决定个别的。这就为唯心主义打开了大门。列宁在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就已经概括出一个重要的理论结论:人类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宗教)的性已经存在于最初的、最简单的抽象中:一般房屋和个别的房屋。[5](421页)既然一般可以先于个别,决定个别,那么继续往上推溯,这就必定有一个最后决定一切个别的最普遍的一般,这就是神。神学的藩篱最后扼杀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也扼杀了他的辩证法。



> 至于黑格尔则完全把他的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他虽然比亚里士多德更系统更完整地探索和论证了对立统一,但同样把这一学说更加神秘化了。黑格尔在对立统一学说上散布了重重浓厚的迷雾,以致使人往往看不清辩证法的实质之所在。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学说只是纯概念的自身发展、自身认识的思辩体系。纯概念是一种脱离自然和社会历史的无身的理性。马克思指出这种理性在自身之外既没有可以安置自己的地盘,又没有可以和自己对置的客体,也没有自己可与之结合的主体,所以它只得把自己颠来倒去;安置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对置起来,自己跟自己结合--安置、对置、结合。用希腊语来说,这就是:正题、反题、合题。[14](140页)这里面有多少主观随意性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黑格尔在构造他的辩证法体系时,在形式方面用了更大的功夫,把对立统一学说强制地纳入一个个僵化的结构。由于构造体系的需要,黑格尔往往把否定之否定看得比事物自身的矛盾性更为重要,把它看成辩证法的实质和灵魂。在《逻辑学》最后一章《绝对理念》中黑格尔作了结论:矛盾思维? 涫?quot;概念的本质要素,但是只有否定性,才构成概念运动的转折点。这个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单纯之点,是一切活动--生命和精神的自身运动--最内在的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6](543页)



对于辩证法实质的二重理解是贯穿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思维之谜。这说明了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第一,《逻辑学》所展示的自在理论体系的实际内部结构并没有被哲学家自为的把握;第二,在黑格尔那里对立统一规律,还没有最终与否定之否定规律分化开来,黑格尔所重视的是矛盾的范畴,对矛盾规律的理解还未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 虽然在黑格尔关于矛盾的学说中,不时地爆发出革命的火光,但这一学说由于过分强调否定之否定的公式、强调矛盾的解决,思维的过程以一切矛盾在绝对观念中的调合、消解与告终。黑格尔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达到了最后否定一切矛盾的合题,他的发展观也就半途而止了。



 



四、简要的结论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作了一个大致的比较。在这种比较中,首先,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分别从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对立统一。这说明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支配客观世界的主要规律,也是支配人类思维的主要规律,它具有客观性和强制性。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可以找到辩证思维的不同突破口,但辩证法的核心却只有一个--即对立统一。列宁认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5](240页)是对辩证法史的科学总结。



其次,我们看到作为辩证法实质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5](407页),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亚里士多德把对立范畴规定为辩证法的主要范畴这表现为古希腊辩证思维的重要特点。这时的个别哲学家虽然也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联系和转化,但认为这是一种难题,很难解决,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对于对立面的统一,列宁指出希腊哲学家们接近这种思想,但他们没有掌握这种思想,没有掌握辩证法。[5](416页)只有近代德国的黑格尔才比较深刻地把握了对立统一的思想,黑格尔的矛盾范畴突出了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但黑格尔的矛盾学说又过分强调了统一,强调肯定和否定的合题,而导致黑格尔辩证法的自我封闭。



第三、对立统一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动力,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潜能和现实;在黑格尔那里是否定之否定。但由于两位大师都受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这两种形式都未能完全展示对立统一的动力作用和对发展的深刻的内在机制。只有把对立统一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才能找到完全科学的表现形式。



最后,虽然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学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但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也只有他们两人才系统地探索过对立统一学说,并确定一系列辩证思维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在建构和拓展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时也必须进一步开掘这两位大师的理论遗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1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5]列宁《哲学笔记》,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7]黑格尔《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8]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 商务印书馆, 1986.


[9][古希腊罗马哲学], 北京·三联书店 , 1957.


[10]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4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3.


[13]黑格尔《逻辑学》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