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美术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凡·高的苦难意识和人文情怀

凡·高的苦难意识和人文情怀

[作者:5189lw[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解救世人的苦难才到人间来的。他的无私和博爱是人类所能设想的最高的人格典范。他走过的路充满荆棘,并非人人都有勇气和毅力去效仿。凡·高却选择了基督的道路。
一般认为,凡·高是在二十岁初恋失败后转向宗教的。此前的凡·高虽早早步入社会就业,但外表上依然是布拉班特乡下男孩的质朴模样。内心也充满着对双亲的依恋和对乡村环境的甜美回忆。他在给提奥的信中,把他的出生地比作圣城耶路撒冷。这种留有童稚印痕的情感很快被突如其来的生活挫折击碎。也许是因性格过于孤独内向,他没有选择向别人倾诉,而是转向宗教,寻找能慰藉他心灵的力量。从此,他的人生掀开忧郁庄严的帷幕。他夜以继日地阅读《圣经》以及勒南的《耶稣传》、肯皮斯的《仿效基督》、班扬的《远大前程》。苦难、命运、同情、人性、得救这类问题占据他的心灵。慢慢地,他疏远了世俗生活法则,基督的身影逐渐地在凡·高身上明晰起来。
成年后的凡·高在容貌上很有“宗教感”,外表严肃,却怀有慈母般的心。在提奥眼里,哥哥文森特·凡·高就像是罗丹雕刻的施洗者约翰。他说:“这位雕塑家塑造的基督先导者模样与文森特十分一致,虽然罗丹不曾见过文森特。那悲哀的表情,那因过度思虑和铁般的自我约束而扭曲的前额,正是文森特的特征。虽然雕像有点倾斜,但鼻子的轮廓和头部形状也几乎一样。”(注:By Johanna' s Memoir. ) 凡·高,似乎是专门为了走艰难坎坷的路而生。
凡·高为自己所作的四十余幅自画像,多数都带着鲜明的背负苦难的神情意志。尤其是他左耳上包着绷带的自我形象,更像是带着荆冠,流着血的基督。从他所画的《诗人波舍像》和《加歇医生像》中,我们也可看到这种忧郁、悲悯的眼神。按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这应是凡·高在创作时作出的自我投射。在他的所有画作中,基督的形象仅出现过一次,那是他在1889年临摹德拉克洛瓦的《圣母与死去的基督》。图画中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臂弯里,他长着与凡·高相似的红胡子和红头发。有人认为,这是凡·高的自画像,正患着病的凡·高急切地需要精神安慰,他有意把基督偷换成自己。这一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他自己说:“我开始不时地画它,我发现可以从中读到某种特别能安慰人心的东西。我的画笔在指间移动,就像弓在弦走,让我感到快乐。”(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Saint-Remy, September 1889. )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