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苦难意识和人文情怀
ddot;高仍未放弃仿效基督的人格理想。凡·高对工业化社会的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他感到商业已占据统治地位,“道德的伟大”被“物质的伟大”取代。这种令他不愉快的现象环绕在他的身边。他对提奥说:“我承认,海牙这里有能干的大人物。但是许多事情被阴谋、争吵、嫉妒所覆盖。那些富起来的艺术家的品格,同样无疑的是属于那种用‘物质的伟大’代替‘道德的伟大’。”(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Hague, May 1882. )
他有意抗拒物质主义的侵蚀,让自己远离那些追逐名利的艺术家组成的俱乐部,自己固守那份《圣经》培育起来的“古老的感情”。比如,他在1882年11月中旬的一封信中写到:“我现在完成两幅人物素描。一个是正在读《圣经》的老人,另一个是做饭前祈祷的老人。两位都明确地体现所谓的‘一种古老的感情’。”“对我而言,我可以充分分享它,甚至很需要它,至少我与这个老人一样,感到上头有神圣的事物存在,尽管我无法准确地指出他在哪儿。”
凡·高把宗教情感注入到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哪怕是简单的头像,都因此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和气质,他们绝不会是美或漂亮的典范,却有动人心弦的东西。凡·高的画主要是为慰藉心灵服务的。
他有意抗拒物质主义的侵蚀,让自己远离那些追逐名利的艺术家组成的俱乐部,自己固守那份《圣经》培育起来的“古老的感情”。比如,他在1882年11月中旬的一封信中写到:“我现在完成两幅人物素描。一个是正在读《圣经》的老人,另一个是做饭前祈祷的老人。两位都明确地体现所谓的‘一种古老的感情’。”“对我而言,我可以充分分享它,甚至很需要它,至少我与这个老人一样,感到上头有神圣的事物存在,尽管我无法准确地指出他在哪儿。”
凡·高把宗教情感注入到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哪怕是简单的头像,都因此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和气质,他们绝不会是美或漂亮的典范,却有动人心弦的东西。凡·高的画主要是为慰藉心灵服务的。
三、“黑暗中的光明”
古老的《圣经》是凡·高毕生常读不懈的书。
据伦敦的布热特(Breat)回忆,凡·高在他家的书店里工作时,常常可以见到他在上班时间,独自躲到一旁潜心读《圣经》,还用法语、德语、英语和荷兰语来翻译《圣经》。(注:M. J. Brusse to Nieuwe Rotterdams courant. 26 May 1914. ) 凡·高在巴黎古皮尔公司工作期间,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用在读《圣经》上。他写给亲人的大量书信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抄录着《圣经》中的箴言。对此,他的亲戚雷沃伦德·凡·高向提奥抱怨道:“哎呀!他能不能学会保持一点儿童的单纯,不要总是在他的书信中用如此夸张和神经质的方式插入那么多的《圣经》引文。这让我们越来越担心,怕他变得完全不适应现代生活。”(注:Letter from Reverend Van Gogh to Theo, 8 September 1876. ) 提奥遗孀约翰娜在编辑凡·高生前日记的时候,她为方便读者阅读,对凡·高日记中出现的《圣经》文抄作了删除。即使这样,我们仍可以从被删过的书信中看到大量《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