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代帝王与王羲之书法
武帝搜集过"二王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纸以上,只是后来兵乱毁失,留存很少。梁武帝与陶弘景书疏往返殷勤,许多是讨论王羲之书法及其真伪的。梁武帝一方面对前朝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鉴定,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他又将定为真迹的墨宝钩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书的范本。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记载,王羲之的《乐毅论》"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梁武帝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①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
梁武帝对王羲之的重视,为后来的帝王喜欢王羲之及《兰亭序》起了个好头,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2.将王羲之推上书圣地位的关键人物--唐太宗
第二次学王羲之的书法高潮是在唐朝。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羲之法书,而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广泛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其实,在《晋书》撰成之前,欧阳询就在《用笔论》中评王羲之曰:"冠绝古今,唯右军工逸少一人而已。"跟《王羲之传论》对王羲之的评价如出一辙。唐太宗之后,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评论王羲之说:"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认为王羲之兼有钟繇正书、张芝草书之美。唐代李嗣真《书品后》云:"右军正体……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可谓草之圣。其飞白也……可谓飞白之仙也。"明确地称王羲之为"书圣"。可见唐太宗的评价也不是他一人的观点,只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影响特别大而已。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喜欢,可以从"萧翼智赚《兰亭序》"的故事中充分体现。《兰亭序》一直是王氏传家之宝,后来真迹流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手中;而智永再传于其弟子辨才。据称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太宗无奈。后来有个足智多谋的萧翼运用巧计才诱使辨才出示《兰亭序》真迹,从而骗取
梁武帝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①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
梁武帝对王羲之的重视,为后来的帝王喜欢王羲之及《兰亭序》起了个好头,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2.将王羲之推上书圣地位的关键人物--唐太宗
第二次学王羲之的书法高潮是在唐朝。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羲之法书,而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广泛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其实,在《晋书》撰成之前,欧阳询就在《用笔论》中评王羲之曰:"冠绝古今,唯右军工逸少一人而已。"跟《王羲之传论》对王羲之的评价如出一辙。唐太宗之后,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评论王羲之说:"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认为王羲之兼有钟繇正书、张芝草书之美。唐代李嗣真《书品后》云:"右军正体……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可谓草之圣。其飞白也……可谓飞白之仙也。"明确地称王羲之为"书圣"。可见唐太宗的评价也不是他一人的观点,只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影响特别大而已。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喜欢,可以从"萧翼智赚《兰亭序》"的故事中充分体现。《兰亭序》一直是王氏传家之宝,后来真迹流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手中;而智永再传于其弟子辨才。据称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太宗无奈。后来有个足智多谋的萧翼运用巧计才诱使辨才出示《兰亭序》真迹,从而骗取
Tags:
上一篇:略论黄宾虹山水画的变与不变下一篇:凡·高的苦难意识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