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代帝王与王羲之书法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兰亭序》的精妙释读之难,也可见文人们对王羲之书法的用功之勤。
由于宋代这么多皇帝对王羲之,对《兰亭序》的重视,当时,士大夫的家里出现了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兰亭序》各种版本上百种(浙江绍兴兰亭王右军祠内墙上,至今仍保存着游相藏的《兰亭序》刻石)。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比唐太宗时期更有过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其他书法家没有这么幸运。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我认为,到宋朝为止,王羲之已经被推上了"书圣"地位,明清以后只是承唐宋之余波而已。
4.明清帝王的流风余韵
明代是继宋代以后又一个崇尚帖学的时期。明朝诸帝中,成祖朱棣好文喜书,曾经诏求四方善书之土写朝廷的诏书及皇帝的特殊文告,这些人都被授中书舍人官职,舍人中又选28人专习二王法帖,并且尽出密府所藏古今法书,供他们临摹和赏玩。仁宗朱高炽也在万机余暇,留意翰墨,曾经临《兰亭序》帖赐沈度。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酷爱沈度之书,而沈度之书亦多从王羲之而来。神宗朱翊钧,少年时的书法就笔力遒劲,即位以后,也常常携带王献之《鸭头丸帖》等随意欣赏。
清朝建立后,虽然定满文为国家文字,但仍以汉民族文化为重,几朝皇帝也雅好翰墨。
顺治皇帝自称"亦临《黄庭》、《遗教经》二帖"。康熙帝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而追溯王羲之,有时日临《兰亭序》数遍,曾为兰亭御书《兰亭序》,并在兰亭勒石立碑,此碑高近6.86米,宽2.64米,所临《兰亭序》全文,不失右军之意,20个"之"字也写得各不相同,没有反复临写《兰亭序》的功夫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乾隆帝喜欢的赵孟頫书法,也是王羲之一脉的书风。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钩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和柳公权《兰亭诗》及《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于敏中补《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阙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享诗》,命工摹刻在8个石柱上,名为《兰亭八柱帖》。首刻乾隆题八柱册并序,分
由于宋代这么多皇帝对王羲之,对《兰亭序》的重视,当时,士大夫的家里出现了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兰亭序》各种版本上百种(浙江绍兴兰亭王右军祠内墙上,至今仍保存着游相藏的《兰亭序》刻石)。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比唐太宗时期更有过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其他书法家没有这么幸运。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我认为,到宋朝为止,王羲之已经被推上了"书圣"地位,明清以后只是承唐宋之余波而已。
4.明清帝王的流风余韵
明代是继宋代以后又一个崇尚帖学的时期。明朝诸帝中,成祖朱棣好文喜书,曾经诏求四方善书之土写朝廷的诏书及皇帝的特殊文告,这些人都被授中书舍人官职,舍人中又选28人专习二王法帖,并且尽出密府所藏古今法书,供他们临摹和赏玩。仁宗朱高炽也在万机余暇,留意翰墨,曾经临《兰亭序》帖赐沈度。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酷爱沈度之书,而沈度之书亦多从王羲之而来。神宗朱翊钧,少年时的书法就笔力遒劲,即位以后,也常常携带王献之《鸭头丸帖》等随意欣赏。
清朝建立后,虽然定满文为国家文字,但仍以汉民族文化为重,几朝皇帝也雅好翰墨。
顺治皇帝自称"亦临《黄庭》、《遗教经》二帖"。康熙帝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而追溯王羲之,有时日临《兰亭序》数遍,曾为兰亭御书《兰亭序》,并在兰亭勒石立碑,此碑高近6.86米,宽2.64米,所临《兰亭序》全文,不失右军之意,20个"之"字也写得各不相同,没有反复临写《兰亭序》的功夫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乾隆帝喜欢的赵孟頫书法,也是王羲之一脉的书风。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钩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和柳公权《兰亭诗》及《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于敏中补《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阙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享诗》,命工摹刻在8个石柱上,名为《兰亭八柱帖》。首刻乾隆题八柱册并序,分
Tags:
上一篇:略论黄宾虹山水画的变与不变下一篇:凡·高的苦难意识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