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民间美术造型与审美的特征
在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百花园里,一枝优美、绚丽的三峡民间美术之花正俏然绽放。多彩多姿的三峡民间美术在上承巴蜀文化,下启荆楚文化,饱含着自身的思想基础、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伴随着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三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向世人展示出古老的三峡艺术的真谛和现代艺术生命的延续。三峡民间美术以淳深宏富、神奇动人的造型与审美,表现出源远流长的独特三峡民俗文化的神韵,赋予三峡文化艺术一种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她是三峡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三峡艺术长廊中散发出浓郁的艺术芳香和显示出十分诱人的艺术魅力。
一、造型特征
艺术的造型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任何艺术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就中国的民间美术而言,有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意义化造型、情势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民间美术共有的造型规律,三峡民间美术也包涵着这些造型方法。但是,独特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感情气质等又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特点,所以虽然我国众多的民间美术在材料工具的运用,取材内容、表现形式、造型手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或相同,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却各异奇趣,各具特色,这便是因为造型特点与审美追求不同的缘故罢了。从三峡民间美术来看,已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彩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地域广阔、民俗风情浓厚的艺术造型特点,特别是在以下三方面有独到的造型妙处。
1.“寄善”写意的造型
人中圣哲有许多倡导向善说。抑恶扬善是人们的理想,三峡民间美术家正是从“寄善”着想,用“仁善”心理,洞察自然物象,民情生活,风俗习惯,发现“善”美;用“善”美的心灵,托物喻理,晓喻人生,融慈化于艺术,造“善”美之形;用仁意“善”美之形寄情万类,衍生意象,陶冶人们心灵,舒豁人们的胸怀、思想、境界。“寄善”的心境使他们因物移情,缘情发思,开拓意境,畅意写神,塑造出善和、天真、妙解物趣的万物生灵的美好意境。三峡民间美术家在造型中,从平静、自由、随意、真切等中立意,去感受生活的脉搏,求索自然意趣的“善”形,从和顺、爱慕等构想中,去发掘具有生趣和神采的意象,透出浓浓的民俗情结;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中,去追寻“善”与“意”的多样造型情致,达到内涵丰富、意趣盎然的境地。例如:闻名于世的丰都“鬼城文化”,以美妙离奇的传说与故事,塑造出千姿百态、精彩传神的众多鬼神雕像与神秘恐怖的场景,视感阴森恐怖,实际寄托着宣扬忠孝仁爱、扬善抑恶的文化内涵,那形神各异、惊恐万分的鬼神则透视出不同的“善”美。这些“善”形造型夸张、诙谐、有说唱艺术的滑稽夸张神气,加上鲜明艳丽的色彩和粗犷线条的表现,揭示出意境深邃的哲理兴味,富有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意义。又如:被誉为三峡奇葩的“白帝文化”,融诗词、书法、绘画、雕刻、装饰、园林建筑于一体,从外在看似展现夔州文化历史、山川风貌、民俗故事、峡江传说,其内在为思念、盼归、情爱、悲伤等“善”意之情的精妙揭示,很有发人遐想的意趣。这些充满“善”美的形象很少以仁慈宽厚、温顺虔诚,合掌微笑的佛像造像,大多是蹙眉怒目、刚健强横、气势逼人的非佛似佛、非僧似僧、意义深邃的小雕像、小工艺品等。雕绘手法概括、简单、象征,很少突兀的转折和生硬的棱角形状,主要以弧线造型为主。用色单纯,单涂为主,色不掩线,装饰性强。这种从“寄善”中写意,从写意中“寄善”的美术造型是三峡民间美术的一大特色。
附图
图〈1〉三峡石《孔子行吟图》
2.寓意生灵的造型
相传古代画龙,常常不画眼,因为一点,龙就飞跃起来,腾空而去,后谓“画龙点睛”。三峡民间美术造型继承了中国艺术对事物“活”的表现、“灵”的表现,在形和神上,以传神为主;在朴实和华丽上,以朴实为主。具有画外有意,形外有动,动中有“灵”,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精神的艺术内涵。三峡民间美术家把造型生动,灵捷、活泼、有趣的物象,经过巧妙构想,营造出体态爽朗,舒展夸张,姿态含蓄,喻意深邃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美术形象,从而揭示出具有象征吉祥幸福,如意顺遂,欢乐吉庆,和谐美满的三峡民俗风情,达到寓情灵动的艺术境界。如:长江三峡石艺术,从自然中寻觅、遴选、构思、加工、塑造等都浸透着寓意生“灵”的造型观。首先,美术家要带着创意和丰富的形象思维去寻觅,经反复观察、审度,确定峡石的寓意内涵,或形似人物、动物、植物的峡石,或具有诗意文采的峡石,或富有绘画形式的峡石,或奇状怪形内涵深厚的峡石……。其次,有些峡石还需匠心描绘,加工处理,组合成造型美妙,寓意深刻,趣味无穷,比自然美更高的“灵美”。看吧!《孔子行吟图》(图〈1〉)一尊仅22 厘米高的深蓝色峡石中,露出与峡石外轮廓十分吻合的一块乳黄色,一个鬼斧神工的深蓝色造像展示其间,看似一个婉雅俊逸,严谨持重,微微俯首圣哲的孔夫子在行吟、说教。这尊三峡石与底座的色彩、石质,造型都结合得相当和谐完美,酷似一个整体,表现出作者寓意生灵的艺术思想。又如:三峡根雕又与其它地方的根雕有所不同。长江三峡根艺蕴藏十分丰富、独特,是千百年三峡江水冲刷、浸泡、挤压、腐蚀所成,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千奇百怪、十分绝妙的造型树根。有的质面光滑、细腻,有的粗糙斑驳;有的姿态易妙,有的十分简括;有的大如磐石,有的细小如微;有的沉如铁石,有的轻若芦蒿;有的色泽光亮,有的暗洗晦涩;颜色或白、或黄、或紫、或黑……,有的气味芳香……。三峡美术家把这些天然造化树根作为一种情愫的载体,赋予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神奇地构建了三峡根雕的美。《孔雀》(图〈2〉)是一件三峡根艺品,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敞开美丽的翅尾,独脚直立,俯首凝视,象是一个开屏的孔雀,象是孔雀面对明镜的水面而映照,或者正在觅食……。使你能从造型中体会出更多的艺术精神。这无不表明三峡民间美术家运用这种造型的审美意义。
附图
图〈2〉根雕《孔雀》
3.实用与美观的造型
游过三峡的人,往往会被矗立在江岸的历史文化景观的天然的艺术造型美所吸引,赞叹不已。当身临其间,欣赏这些景色壮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时,琳琅满目的书画、雕刻、装饰与游乐的艺术空间相映成趣。这些古文化景观形态优美,形姿俊俏,自然和谐,显示出整体与丰富的美感。构成采用“上下呼应”、“前后@①护”、“左右对称”、“外张内顾”的布局,尤其是利用变化的直线、弧线与艳丽浓烈的民俗色彩描绘形体,求得鲜明强烈、和谐统一的艺术神韵,把功能与美同三峡地貌、风俗、情感互融,体现为适合于三峡自然环境的实用与美观完美结合的艺术精神。其它三峡民间美术:蓝印花布、挑花、刺绣、编织、皮灯影、年画、竹帘画、根雕、石刻等更是运用实用与美观造型的杰作,这些民间美术选材质美,造型生动,表现美妙,寓意深刻,直接为三峡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成为意趣鲜明的三峡民间艺术。如著名的梁平竹帘画,《辞海》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的帘子上加上书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梁平。”历史悠久的梁平竹帘画,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作为原料,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纤细如丝的竹丝,运用纺织方法制成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各种形式大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直接美化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梁平竹帘画,色泽素雅,质地锦薄,工艺精密,有“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的美。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成为国内外友人收藏和馈赠亲朋好友以及友好交往的艺术礼品,成为三峡民俗艺术的一绝。
二、审美特征
民俗艺术的审美凝聚着某一民族或地区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强烈的民俗性和共同性。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这便是艺术上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艺术情致,这是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是外界事物情感化,意识化,即“自然人化”的结果。故民俗流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三峡人世代生活在这大山大江,风繁物茂,地理环境复杂,生活习俗丰富的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相融的渝东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使三峡人逐步形成了合符于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审美,三峡民间美术家用真诚的情感把时代,民族的精神融合,构建出符合三峡地域文化情致的审美,其审美特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