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形势下构成学的教学
摘要:本文首先对构成课程的现状进行质疑,并探讨了本课程的改革方向与建议:从程式化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寻求多种造型表达的创造力。
关键词:多元的思维 艺术判断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设计”这门新兴的现代学科,特别渴望新鲜的血液。因此,“三大构成”被引进到中国。各大艺术院校都将构成教学看成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并将其列入设计课程体系,作为重要的基础课。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全新的教学方法引起了设计教育界极大的关注。构成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事物形态之间的构成关系,认识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造型规律。它能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十多年来,构成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在德国留学期间曾经系统地听过这门基础课程,以后又在多次接触美国艺术设计学科的教授们时,进一步了解到了国外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欧美国家,基础课程(Foundation Course)是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综合在一起(在这些国家没有“三大构成课程”这个术语)。构成课程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改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场设计教学革命中,年轻的教师伊顿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伊顿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经验加以概括,设计了以艺术的基本现象与规律为内容的各种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实验,使学生对设计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全面了解和体验。伊顿对原来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传统艺术教学予以否定,开创了以认知、体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新设计教学方法。
至今,这门课程还是欧美各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受这种训练,教师给出的课题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想象能力,至于画面的构图不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在于追求画面多层次的表现力,研究信息传达如何能打动人。二年级着重于画面表现手段与方法的处理,利用各种技术的可能性,如要求学生利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各种造型的立体构成,或者在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物体形象,然后利用各种光源对它们作用后,进行各个角度的拍摄。拍摄后的三维效果经过处理后,成为一件具有丰富层次感的平面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