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电视剧发展看电视剧文化的多元共生
视剧的血液和细胞中的本原。
而中国电视作为国家宣传机构,作为党的喉舌,以教育群众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娱乐为目的。“寓教于乐”是中国电视剧的重要宣传理念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剧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就意味着电视剧既关连着生产、流通、利润、民族文化产业等环节,又关联着思想导向、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民族精神的命题。在80后中引起广泛共鸣的青春励志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以一个大家庭里三姐妹的青春奋斗为主线,她们在同一时间完成成人礼,成为社会人,从梦想走进现实,触摸生活实质甚至残酷的一面,生活等着看她们出洋相,可她们不服、不屈,用自己的智慧给出生活完美答案。整部电视剧虽然从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角度出发,但全局仍贯穿了中国传统观念中所普遍认同的奋斗观、亲情观、爱情观等。
(二)电视剧文化的小环境
1.播出方式
由于电视剧的体制的差别,中美电视剧在播出方式也相差很远。美国电视剧最大的特点是分季播出。这种模式被称为“映季”,时间一般是从每年的9月上旬到第二年的4月下旬,每一季结尾还会留下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可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热潮。
边拍边播成为美国电视剧生产特点。这种生产基本采用标准流水线来组织,一条经典的流水线一般包括这些“工序”:主笔设计情节——提纲作者编写提纲——对话作者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编剧根据时事变动、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圣诞节到了,观众们熟悉的电视剧主人公们同样会在电视上“过节”;发生了大事,白宫里的总统着手处理危机,很快,《白宫群英》里的“总统”也开始解决同样的难题——这种故意模糊戏里戏外的策略,大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反观我国,中国电视频道以综合频道居多,大多以广告为生存基础,因此比较依赖有收视竞争力的电视剧,这样就制约了类似国外“季播”操作模式的出现。另一方面,中国观众长期的收视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的第一大国,电视剧产量达到日均40集的速度。然而,国内电视剧播出市场的承载量,即电视台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年仅8000集左右。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发行中心主任曹平说,生产的电视剧越多,卖不出去的电视剧也就越多,“很多电视剧都会在没有进入市场前就胎死腹中。”
2.类型设置
美国电视剧的高度商业化使得美国电视剧节目类型的制作和播出越来越趋于细分。观看或消费的模式也越来越接近于“自助餐式”,充分考虑和满足着社会各阶层的收视需求。“类型”是美国电视工业进行节目生产、组织、播出和行业运营的关键词,类型形态可以让观众熟识电视节目的种类,让制片方、观众和广告主在前期制作和后期收视心理及市场预期上达成默契与共识。
根据美国电视剧播出多年的运作经验,其“理想观众群体”的主要范围是18-49岁的成年观众,特别是都市女性。美国三大电视网CBS、ABC和NBC甚至对目标观众的年龄层次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将其平均观众年龄分别定位在52岁、43岁和41岁。受这些目标观众主导和诱惑,美国电视剧的分类既严谨,又不互相冲突,能充分满足各个阶层、各种欣赏口味。每种类型的电视剧都恰到好处地在细分的观众市场里忠实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美国电视连续剧的几个主要的亚类型是西部片、医生律师剧、惊险动作剧,代表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拓荒精神、冒险精神和专业精神。
虽然与中国的电视剧相比,美国的电视剧历史更长,在类型的规范上更为成熟。但是,中国电视剧借助于深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规范和特色。
上个世纪90年代是我国电视剧类型谱系定型的时期,我国电视剧市场日益完善,同时,在多种文化力量共同作用的语境中,我国电视剧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剧谱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纵深发展。而中国目前则更流行清宫戏、武侠片、都市言情剧和红色经典剧,这些亚类型都和中国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现实背景紧密相关。
3.创作状态
美国电视剧基本上都采用开放独立式的剧情结构,不是封闭循环的结构,主人公并不会自始至终完全被局限在特定的情境里,而是将故事高效率的高吸引力的展现给观众,毫不拖泥带水的。就这一点而言完全符合了现在社会高的生活节奏,虽然发展快但又不突兀。美剧的取材广泛而且独特,例如《憨豆先生》,它是以典型的美国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在他的苦涩中的笑声中包含着眼泪甚至愤怒。其中的一幕是憨豆先生以及一些仆人迎接女主人的场景,通过憨豆先生的种种可笑的表现,表现出了社会地位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