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到琅琊榜娱乐新闻中的文化视角“擦亮”观众的审美眼光返回
二、琅琊榜的收视“大逆转”和芈月传口碑“高开低走”
今年9月推出的《琅琊榜》,虽然因其严谨的制作班底和禁得起推敲的小说改编剧本被东方、北京两大实力卫视频道看中,在古装剧限制令的大背景下,仍然占据了下半年的紧俏份额。但在其开播之初,除了22分钟超长片花以外,没有进行任何关于演员八卦炒作,所以该剧的开始几集的收视率却并不算高。
但随着国庆期间的口碑发酵,《琅琊榜》收视率逆势上扬,形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剧。该剧虽然是架空背景,但是从服饰到礼仪的严谨态度,最终还是打动了审美眼光日渐提高的“中生代”观众。在接受采访时,导演侯鸿亮表示,他们就是希望在剧中传递一些传统文化的美感,“我们的服装参照的是唐朝之前的,道具则参照的是宋朝之前的。”
对于这部“演绎到位走心,服饰道具考究”的电视剧,新闻报道也走起了“专业范”,不仅关注到自《甄嬛传》延续下来的古代礼仪揭秘,还进一步扩展到了镜头语言对于古韵的全方位还原。可以说对《琅琊榜》的新闻报道,已经彻底脱离了传统娱乐新闻中以“剧组演员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主要关注电视剧中展示出来的中华经典文化。接档《琅琊榜》,今年年底开播的《芈月传》,因其与《甄嬛传》相同的制作班底,在开播前备受期待。在初期报道中,媒体报道就已经开始挖掘该剧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历史知识普及,聚焦剧情背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还原,从“芈”这个生僻姓扩展到楚国王室姓氏的介绍,甚至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姓与氏的区别。
但是在开播十余集后,其口碑却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其豆瓣评分更是一路暴跌到到5.1。观众的吐槽点多在于其“大红大绿”不符合历史原型的配色(有报道整理出与它历史时期相近的《大秦帝国》以及《汉武大帝》的剧照作为对比),情节设定不符合剧中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等。对此,《扬子晚报》在12月3日推出的报道中也有所反映。《芈月传穿对了吗?》一文中,记者采访到南京服饰史学者,对这部有明确历史年代定位的电视剧“挑刺”,比如对楚威王的冠冕、冕服中的“十二纹章”、战国时期妃嫔的发式等进行历史还原,并最终指出“该剧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犯了很多常识性错误”。
可以说,新闻报道和收视群的观剧取向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存在,对严谨考究古装剧的偏好,使得新闻报道对于剧中“文化元素”的发掘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而对经典国学的“大起底”,是也在帮助观众甄别真正经典的古装电视剧,让观众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这几年来的新闻报道,正形成着一个以精良古装剧为切口,带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可以说,更多深度报道的历史文化知识,“擦亮”了渴望回归经典的受众的眼睛,以电视为主要收视平台的中老年观众自不必说,以网络为主要收视平台的青年观众,也明显表现出了对真实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