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迈克尔?贝看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
[摘要]迈克尔·贝是好莱坞商业美学实践之中较具代表性的当代导演。他所导演的《勇闯夺命岛》《珍珠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等尽管受到一定的争议与质疑,但始终保有极占优势的票房纪录与市场吸引力。可以说,当好莱坞已经成为具有商业美学特质的电影运作的典范时,迈克尔就是商业美学上的一面旗帜。文章从电影的类型化生产、数字技术下的奇观营造、对观众审美认同的迎合三方面,以迈克尔·贝为例,分析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
[关键词]迈克尔·贝;好莱坞电影;商业美学
电影产业的发展是整个消费社会成型的组成部分,电影的生产制作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偏离“唯艺术为尊”的取向,可以被视作是商品的艺术,同时又是艺术的商品。而当前在学院派之外,商业电影已经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并且对于美国好莱坞这样的梦工厂聚集地来说,当商业电影发展到一定规模,能够进一步扩宽电影人艺术视野的商业美学也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的艺术技术渊源和理论谱系,并不断在每年上映的电影中显示着拥有不同艺术立场和审美品位的导演们的尝试,丰富着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业。[1]迈克尔·贝(Michael Bay,1965—)是好莱坞商业美学实践之中较具代表性的当代导演。他所导演的《勇闯夺命岛》(1996)、《珍珠港》(2001)、《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等尽管受到一定的争议与质疑,但始终保有极占优势的票房纪录与市场吸引力,影评人对迈克尔艺术取向上的褒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得失所在。可以说,当好莱坞已经成为具有商业美学特质的电影运作的典范时,迈克尔就是好莱坞电影在商业美学上的一面旗帜,对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的要素进行梳理,迈克尔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一、电影的类型化生产
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最明显模式便是大制片厂策略,这也是美国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高度发展之后娱乐工业完善的表现。无论是在制作、发行抑或放映上,大制片厂策略都能够保证每一个流程更为顺利地进行,并且大制片厂策略在工业运作上的财力、舆论影响力等方面的力量能够在20世纪保证电影不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电视文化盛行等考验之中衰败。而大制片厂策略的一个表现便是批量生产,电影成为一种在符合艺术规则之外还必须符合经济规则的商品,它是始终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来制作的,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生产效率与规模,另一方面还需要富有活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就百年电影发展史来看,消费者的观影品位是在一种“不变而变”的情况中的,即电影史中的几大类型片(如西部片、歌舞片等)的受欢迎程度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每一种类型片的衰落过程都是缓慢的、渐变式的,但每一类型片又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拥有较为稳定的受众。这样一来,组成美国电影大厦的基石必然是类型化的生产,即根据时下观众的喜好,在电影未进行创作时就已经限定了电影的类型范围,从而做到投资的有的放矢,实现电影的商业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