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电影电视 > 正文阅读资讯:由迈克尔?贝看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

由迈克尔?贝看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

[作者:戚博蕴[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电影的类型化生产并不仅仅能够实现商业上的利益,同时对于电影的艺术也并非毫无裨益,这也是类型化生产能够被视作商业美学范畴的原因之一。类型化使得电影能够沿袭前代同类电影已经约定俗成的叙事程式、视听表达语言等进行拍摄,而前代同类电影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套路的价值,后来者的质量也就有可能取得一定的保障。[2]迈克尔·贝无疑是极为喜爱按照类型化的道路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的。综观贝的几部影响力较大的电影,如《世界末日》(1998)、《逃出克隆岛》(2005)、《变形金刚》系列电影,无疑都是科幻电影,并且都含有动作电影的成分;而《勇闯夺命岛》等则是带有政治、战争背景的动作电影;至于《珍珠港》则是典型的夹杂了爱情成分的战争片;《绝地战警》(1995)则是动作喜剧片。在叙事方面,导演本人的艺术个性则被大大压缩了,以上几种类型片在叙事上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情节的紧凑,充满戏剧性,主人公往往被置于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并且经常是小人物,却肩负着较为重要的使命,但最终一般都能够化险为夷。在这样的叙事套路之中,导演本人并没有太多表达欲望,而观众的情绪也始终为波折横生的剧情所吸引,单纯为主人公的生死祸福而担心,并不需要对剧情有过多深入的思考。而在拍摄技法的审美上,上述的类型片都满足了迈克尔本人对于“老三样”的热爱,即慢镜头、广角镜头和爆炸场面。无休止的爆炸场面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紧张心理,随后慢镜头对主要人物的展现则给予了观众充分的时间来酝酿情感。从这三种技法而言,迈克尔本人在好莱坞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开创性地位的人物,其后的诸多导演都对此进行了模仿。
  二、数字技术下的奇观营造
  电影本身的出现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从来没有远离过电影的影像制作,甚至一次次掀起技术革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纵观得风气之先的好莱坞,其在当时最为火爆的电影,如《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蜘蛛侠》《魔戒》等在票房上的火爆都无法离开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包括蓝屏拍摄、3D模型制作等)的深刻影响。[3]技术含量与电影票房上的正相关也导致了好莱坞优秀制作团队的蜂起。迈克尔·贝本人也是一个特效师,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有一个强力的后期制作团队对于一部电影的创新性与艺术性的重要作用,故而2007年在派拉蒙公司的帮助下收购了原来为詹姆斯·卡梅隆创建的,曾因在《泰坦尼克号》等电影中的优秀表现而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等荣誉的“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特效公司,该公司在好莱坞的地位仅次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创立的“工业光魔”。而迈克尔本人也被影评人称为“成也炫技,败也炫技”,这句评语实际上对于整个好莱坞商业片来说也是一针见血的。如迈克尔的《变形金刚》之中,擎天柱全身的零件超过一万个,渲染每一帧画面的时间超过了《魔戒》保持的纪录,这才造就了令广大变形金刚迷们认可的栩栩如生的汽车人形象,影片也被认为是具有史诗性地位的机器人电影。
  但这也导致了另一个使好莱坞商业电影饱受诟病的现象,即相当一部分电影付出了叙事流畅性、紧凑性的代价,为了使走入电影院的观众萌生“值回票价”的想法,部分导演显然认为即使令电影叙事暂且让位于观赏体验也在所不惜。这方面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迈克尔的《珍珠港》,也正是这部电影改变了媒体界、影评界对迈克尔的口径。早期收获赞扬多于批评的迈克尔自充满了炫技与招摇的《珍珠港》后得到的是恶评如潮,甚至此后影评人将迈克尔作为好莱坞商业大片中无心表达内涵,一心营造视觉奇观游戏(如爆炸、飞车、魔法、战争等)的代表进行批评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珍珠港》所表达的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残酷的片段,同时也是扭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重要节点。迈克尔将战争作为背景,以一女二男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这是无可厚非的,单纯从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言,电影的叙事也堪称顺畅合理。但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迈克尔在电影之中不惜使用了四五十分钟来展现日军空袭珍珠港,美军飞行员奋起反击的场面,如电影以****为视角,跟随一颗****从日军飞机上落下,随后在美国军舰的甲板上引发了连环爆炸;又如美日两军的空军低空展开近身搏击,美军有意诱使日军飞机相撞;在听觉效果上,子弹在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中穿入水面、人体的声音也做得极为逼真,等等。这些迈克尔颇为自得的数字技术效果固然使得《珍珠港》成为当时战争片在场面营造上的翘楚,但是就叙事而言,数字技术的喧宾夺主使得主线有被割裂、延宕之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将数字技术的作用无限拔高的风气已经渐渐受到了遏制,从罗伯特·泽米基斯的《云中行走》等电影中不难看出,叙事与技术之间的主从关系已经被部分导演进行了重新修正。
   三、对观众审美认同的迎合
  观众是电影作为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是电影制作者实现商业价值的终端。如果说类型化生产和奇观营造主要偏重于从生产角度来看待好莱坞商业美学,那么在传播接受方面,好莱坞电影则主要表现出来的是最大限度地对观众审美认同机制的迎合。[4]也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好莱坞本身也在建构着观众的审美认同机制,强化着观众某方面的意识,当大多数观众形成了有一定之规的观影习惯和情感宣泄取向之后,好莱坞再延续着旧有的道路继续进行自己的电影生产,实现游刃有余的效益扩大化。
  对于观众在审美认同上的迎合首先是明星机制的启用。好莱坞本身就是一个造星工厂,导演与明星群体之间是互相成就、互为依赖的关系。明星演员的存在首先证明了他本人的外形或气质符合着某种特定类型的角色要求,或是演技上可圈可点,任用明星能够将电影表演上的纰漏降到最低。在迈克尔·贝的电影中,如《世界末日》中起用了布鲁斯·威利斯,显然是因为威利斯一直以来给予观众的印象都是体格健壮,脸部轮廓鲜明的铮铮铁汉,用来表现能够拯救整个地球,但是平时文化修养并不高,一身蛮力的油井工头可以说极为合适。并且威利斯的壮汉形象正好能够与丽芙·泰勒所饰演的他的女儿,本·阿弗莱克饰演的女儿的男朋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后者情致缠绵的年轻爱侣形象;其次,明星往往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崇拜者,是电影最有效的宣传点,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在并不了解一部电影的内容与细节时,明星就是其走入影院的最大动力,这无疑将进一步促进电影的市场运作。如本·阿弗莱克成名之后迈克尔再次邀请其拍摄《珍珠港》,饰演一位铁骨柔情,但是又不失可爱的美军飞行员,这无疑是对阿弗莱克之前年轻、英俊、多情形象的重复,是对观众心理期待的迎合。可以说,贝在塑造了明星在观众心中的定位之后,再借用这样的定位来吸引观众。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勇闯夺命岛》之中的肖恩·康纳利、尼古拉斯·凯奇等。
  其次是剧情走向的“主旋律化”。贝的电影一般都符合观众对于“惩恶扬善”“好人好报”的朴素价值观的认同,这种对于美好结局的期待是具有普适意义的,这也就保证了其电影的商业价值能够得到全球范围的实现。同时,贝并不单纯追求“大团圆”结局,而是会在保证大的走向是正面的,符合主流期待的情况下,为影片增加一些悲剧感,从而避免了电影的低俗。如在《勇闯夺命岛》中,法兰将军和他的部队最终被击败,对于美国政府和人民而言,旧金山转危为安,但是观众又不禁为法兰将军等人感到心情沉重;在《变形金刚3》(2011)中,博派和山姆最终还是击败了心怀不轨的霸天虎,但是博派的老牌战士铁皮却被御天敌用酸融枪偷袭杀害,观众喜爱的威震天也被砍头而死;又如《珍珠港》中,最终女主人公伊芙琳与最初的恋人雷夫喜结连理,美国也赢得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的全面胜利,但他们失去的是自己的爱人和最好的朋友丹尼,等等。
  从迈克尔·贝的电影创作中不难看出,好莱坞电影在商业美学上已经形成了一定之规,其在制作上的类型化,对数字技术的大量运用,以及在传播接受上对观众审美认同的迎合都保证了电影在不牺牲其艺术性、观赏性的前提下,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甚至是社会效益。这一方面固然有着迈克尔·贝与诸多商业片导演强烈的产业意识以及自觉的美学追求,也是与整个好莱坞的良性产业实践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张瑞.“受众本位意识”研讨——论好莱坞对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启示[J].当代文坛,2011(02).
  [2] 李显杰.“空间”与“越界”——论全球化时代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叙事转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3] 陆嘉宁.数字特效与幻想类型片——好莱坞商业美学的延伸[J].当代电影,2010(07).
  [4] 李亦中.欲望与满足——试论好莱坞如何征服观众[J].电影艺术,2003(04).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