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季平的影视音乐创作历程看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趋势
摘 要: 影视音乐是影视和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画的完美结合使得一种新的音乐语言诞生,它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且是剧情的表述者,中心思想的诠释者,有利于渲染作品的气氛,推动情绪的发展,增加作品的戏剧性。赵季平是中国影视音乐创作的常青树,中国影视音乐发展的风向标,对于他的作品的研究有利于更深入全面地解读中国的影视音乐。
关键词: 影视;音乐;赵季平;音乐语言
赵季平自从为《黄土地》配乐获得巨大成功以来,已经前后为50多部电影和数百部电视剧作曲,他一方面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大胆实践,汲取民族精华;另一方面,努力地探索融汇各种新技法,不断创新,做到了“洋为中用”“传统与现代结合”,迄今为止,他在影视音乐方面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赞赏,被人称为“音乐奇才”。纵观赵季平的影视音乐创作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次“触电”后;20世纪90年代——音乐风格的突破;进入新世纪——音乐思想性达到新境界。
一、首次“触电”后
1984年,赵季平与影视音乐的“初恋”是在陈凯歌的《黄土地》中,在这部电影中,赵季平着眼于陕北民间音乐元素和特点,创作出了《女儿歌》《镰刀斧头歌》《十五上守寡到如今》《尿床歌》四首人物主题音乐。它们分别表达了四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映射着四位主人公的命运发展与变化。首先,翠巧的主题音乐《女儿歌》,这首歌曲具有音高方面的核心结构力,通过对主题的强化或变形等手段逐步渗透,或贯穿或镶嵌在影片中的重要性音乐片段。影片第一次出现该音乐是翠巧在黄河边挑水时,此时夕阳西下,在绵绵无尽的黄河水的映衬下,翠巧显得异常渺小,这哀婉的音乐在暗喻着翠巧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心境,悲剧的意味非常浓烈。随着剧情的发展,顾青对她的启发使她生出一种改变命运的憧憬,主题音乐便用有质感的小提琴进行呈现,并用乐队全奏渲染翠巧对争做“公家人”后的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其次,顾青的《镰刀斧头歌》出现在影片中间,顾青和憨憨赶着羊回家时在山坡上的齐唱“镰刀斧头老蹶头,砍开了大路工农走,芦花子公鸡飞上墙,救万民靠咱共产党”。这是顾青对解放区美好生活的展示,正好回应了翠巧当初的问题,与翠巧的女儿歌形成鲜明的风格对比,在接下来的镜头中,翠巧兴奋地挑水回家,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在酝酿剧中的主要矛盾——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