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彪西作品中和声手法的多样性
前人相比更为新奇多样,少至平行音程,多到属九、十一、十三等高置和弦平行,及各种结构类型的和弦平行进行。德彪西不仅使平行进行得以广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打破大、小调体系和声,创造了新的和声语言和表现方法。如《贝莱阿斯与梅丽桑德》中的片段,外声部作反向进行,上方两个声部则作平行大三度的半音上行;《欢乐岛》第 l4小节为平行四、五度结构和弦。平行手法因调式、和弦结构以及具体写法等的不同而效果各异,有的浑厚、富于立体效果和调式色彩,有的具有衬托、渲染作用,有的则具有自由、即兴和幻想的性质。
四、功能进行的变化
德彪西在使用传统功能和声方面,有时使用典型的功能进行,有时则给典型的功能进行“妆扮”一般用于较重要的旋律型(片断),或具有曲式结构意义的地方(如句、段终止等)。他对功能和声的妆扮”,仍然是对使音乐形象明确、结构有组织性的传统用法的创造性继承,加强了色彩方面的对比。如《金鱼》3O一31小节,德彪西不仅将七和弦拆成两个“五度层”,还用附加六度音、倚音、另一音型的插入等手法,将典型的“主一下属一属一主”的功能进行予以“妆扮”,使之富有色彩感。《月光》终止处 Ⅲ级的六和弦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就是通过降 D大调同主音小调的 Ⅲ级六和弦换掉属和弦,推迟了主和弦的出现, Ⅲ级六和弦代替属和弦来削减功能进行,使音乐得到了一种扩充,很富有色彩感,形成了交替性正格终止。
五、不协和和弦的不“解决”
对传统和声来说,使用不协和和弦要给以“解决”,而不独立使用在作品里。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不协和和弦则是被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手法加以使用,而不加以“解决”。因为,在德彪西看来,协和和弦与不协和和弦的区别是与两个问题相联系的。其一,这两个概念的涵义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现在有一个和声,根据传统的观点它是不协和的,但它被长时间地保留而没有得以解决,或者说,如果各种不同的不协和和声没有相互解决而彼此连续相随,那么,人们所说的那种不协和和声就不再有意义了。其二,德彪西常常在很长的篇幅中用不含有小二度的和弦写作,诸如大九和弦,全音阶,五声音阶,减七和弦以及它们所包含的不完整的和弦等。一般他较少使用减七和弦。在这种情况下,协和和声与不协和和声的区别并未取消,而是将协和与不协和的界限加以推移——按传统观点看,这一界
四、功能进行的变化
德彪西在使用传统功能和声方面,有时使用典型的功能进行,有时则给典型的功能进行“妆扮”一般用于较重要的旋律型(片断),或具有曲式结构意义的地方(如句、段终止等)。他对功能和声的妆扮”,仍然是对使音乐形象明确、结构有组织性的传统用法的创造性继承,加强了色彩方面的对比。如《金鱼》3O一31小节,德彪西不仅将七和弦拆成两个“五度层”,还用附加六度音、倚音、另一音型的插入等手法,将典型的“主一下属一属一主”的功能进行予以“妆扮”,使之富有色彩感。《月光》终止处 Ⅲ级的六和弦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就是通过降 D大调同主音小调的 Ⅲ级六和弦换掉属和弦,推迟了主和弦的出现, Ⅲ级六和弦代替属和弦来削减功能进行,使音乐得到了一种扩充,很富有色彩感,形成了交替性正格终止。
五、不协和和弦的不“解决”
对传统和声来说,使用不协和和弦要给以“解决”,而不独立使用在作品里。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不协和和弦则是被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手法加以使用,而不加以“解决”。因为,在德彪西看来,协和和弦与不协和和弦的区别是与两个问题相联系的。其一,这两个概念的涵义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现在有一个和声,根据传统的观点它是不协和的,但它被长时间地保留而没有得以解决,或者说,如果各种不同的不协和和声没有相互解决而彼此连续相随,那么,人们所说的那种不协和和声就不再有意义了。其二,德彪西常常在很长的篇幅中用不含有小二度的和弦写作,诸如大九和弦,全音阶,五声音阶,减七和弦以及它们所包含的不完整的和弦等。一般他较少使用减七和弦。在这种情况下,协和和声与不协和和声的区别并未取消,而是将协和与不协和的界限加以推移——按传统观点看,这一界
Tags:
上一篇:浅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下一篇:戏曲剧种音乐的艺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