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浅析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

浅析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文化价值、创造性价值、社交价值以及审美体验的价值,主要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作为核心,使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要素在音乐理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音乐理论当中融入音乐要素的教学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理论;音乐要素;教学效果


  音乐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以及和声,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赋予一定的情调就会形成旋律。音乐教学并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且让学生从学习当中受益。教师要使学习内容有趣,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音乐学习当中,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音乐理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把音乐与人生紧密结合到一起。在音乐教学当中,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欣赏,要能够揭示节拍、节奏、力度、速度、音色以及旋律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不能枯燥的讲解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体验音乐,把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的理论教学当中,把分散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注重艺术的完整性。
  一、音乐情感变化中融入音乐要素的变化
  情绪和情感是密切相关,但是又有区别的心理形式,情绪比情感的范围更加广泛。每当我们体验到了某种情感的时候,总是会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是这种情绪色彩不像情感那样更加持久,更加稳定。情感有高、低层次的区别,也有深度和强度之分。情绪与情感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基本特征,而且,在音乐教育中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音乐的进行其实就是情感在不断展示以及变化的过程,是音乐要素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生动的心理语言,从艺术形式来探讨,音乐的表现力远远高于其它艺术门类,音乐的特殊性就是情感的抒发、撞击、宣泄、交流以及审美。在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抓住情感这条主线,通过加深对音乐情绪与音乐情感的特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情感的强度、加深学生情感的深度,让人的情绪和情感与音乐的情绪和情感进行沟通。音乐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不能仅仅留在表面的层次上,要进行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使人感觉震撼的艺术境界,通过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情感的时候,还要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音乐因素稍有变化,音乐的情绪和情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会变得截然相反。在对《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是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二、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在音乐欣赏的时候,首先听到的就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力度的强度,速度的快慢,然后才是考虑演奏的乐器是什么。在音乐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问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场面,学生们都会积极作答,然后教师也不会继续深入去了解音乐要素是什么。在《爱劳动》中音乐表现的场面是由很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音乐第一段音乐很轻巧;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音乐第二段音乐浑厚、低沉,而且很笨重,这就是通过判断不同的音色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画面。
很多课程的教学只注重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场面,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只注重表现现象,不注重深层次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实践来让学生说出音乐要素所表现出来的场景。比如,《三个和尚》中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音乐进行比较的时候和尚们睡觉和喝水的场面是那段优美的旋律;另外一段音乐很快,很紧张,所以是救火的音乐。通过乐曲的快慢和轻重的比较来体现音乐的强度的音乐要素的变化,体现出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和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的变化。
  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要素,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音乐美学的研究要引入文化视角 从美学的角度看世纪之交的中西音乐问题[J].音乐研究, 2000, (04)[2]刘大为.认知性辞格与表达性辞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