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发展
1976年—20世纪末期)
“文革”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二为”文艺政策,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改革开放也为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土壤和契机,钢琴音乐的创作也朝着多元、多轨、多向发展。这段时期的创作主要趋势是反主调音乐创作,作曲家尝试运用各种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不少富于想象力的优秀作品。如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饶余燕的《献给青少年》;黎英海的《阳关三叠》;陈钢的《梁祝系列钢琴协奏曲》;储望华的《春江舟影》《情歌》《正月新春》《在那遥远的地方》《茉莉花》等作品。
结语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主调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遵循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轨迹。这个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中尤为明显,主调钢琴曲的创作一直遵循着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导。以民族性、标题性和抒情性的结合,赢得了中国听众的普遍接受和喜爱。但是非主调钢琴音乐作品也是作曲家们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在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主调钢琴音乐与非主调钢琴音乐相比,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听众的接受方面:从我们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而言更容易接受主调音乐,因为我国民族音乐是以单音旋律为主。而主调钢琴音乐的主旋律声部占有绝对优势,虽然使用西方的乐器和音乐手段,但音乐仍然是以中国的方式为主,所以更容易在听众中产生共鸣。二是在理解方面:主调钢琴曲无论在音乐题材、创作手法上都根植于民族音乐的沃土,运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音乐语言,做到“中西融汇,雅俗共赏”,是推动中国主调音乐发展的动力之一。大部分作品重视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作曲家按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运用我国的民间歌曲、舞曲的音乐语言。特别是主调钢琴改编曲,一方面来说,原作的旋律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另一方面改编后的乐曲更富有时代气息,在保持和忠实于原作风格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优势使改编后的曲调在原有的表现力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将原作雕琢得更加丰盈。
中国主调钢琴曲是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复苏和振兴中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还是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人民群众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为此,广大的作曲家、文艺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中国主调钢琴作品从总体上来看:题材、体裁丰富;旋律甜美、动人心弦,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旋律,伴随着许多人走过了那段光辉的历程!
注释:
①卞萌 著,华乐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②周琴 著,原载于《钢琴艺术》2004年第4期
③魏廷格 著,原载于《钢琴艺术》2004年第8期
④魏廷格 著,原载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⑤魏廷格 著,原载于《音乐研究》,1983年第2期
⑥ 魏廷格 著,原载于《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
⑦于倩 著,原载于《钢琴艺术》,2004年第7期
⑧卞萌 著,原载于《钢琴艺术》,2004年第2期
⑨何俐 著,原载于《钢琴艺术》,2004年第2期
⑩韩佩君 著,原载于《中国艺术报》,第6期
(11)魏廷格 著,原载于《钢琴艺术》,2001年第2期
(12)1934年5月,齐尔品向萧友梅校长倡仪:由齐尔品出资,上海音专协助举行“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活动,要求作者必须是中国人,评委是萧友梅、黄自、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及齐尔品本人。这是中国钢琴史上第一次钢琴创作作品的比赛,为中国作曲家如何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洋为中用探索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卞萌著华乐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2]《20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凌瑞兰著沈阳音乐学院内部教材1999年版
[3]《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张静蔚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6]《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1989年版
[7]《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载《音乐艺术》1999年第3期
[8]《中国音乐辞典》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版
[9]《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童道锦、孙明珠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0]《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11]《中国音乐理论书目大全》(1949—1999)陈建华、陈洁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