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扬琴音乐
民狩猎生活画面的《满乡随想曲》:描写布依族青年男女婚礼场面的《凤凰于飞》;模仿彝族口弦演奏的《山寨风情》等。这些用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创作的扬琴独奏曲,丰富了中国扬琴音乐的艺术天地,拓宽了扬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视野,是中国扬琴音乐民族化、民族多样性的生动写照。
四、中国扬琴音乐的民族审美观
任何一个民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很早就发现了宇宙规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智慧的先民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璨若繁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传统音乐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两家,他们都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音乐审美中,儒、道两家都推崇“中和”即“中立而不倚”的审美观,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老子也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并提出“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命题。这些宝贵的音乐审美观点将中国音乐推向了至高的审美境界,使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在乐舞方面体现出非凡的气韵。
中国扬琴音乐秉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骨,吸收借鉴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法,在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观的指引下,以中国民歌、戏曲和曲艺等音乐为素材,创作改编了大量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扬琴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或轻拂徐振,或缓按急挑,或挽横引纵,或左牵右绕,或长波郁拂,或微势缥缈”的优美旋律线条,及“余音不绝、绕梁三日”的深远意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新的无穷魅力。
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民族的可能是世界的,凡是民族优秀的文化为世界各族人民所认可,他就是世界的。地球上任何角落的文明碎片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基石,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族人民创造并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