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型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和声运用
二句体、四句体以外还有三句体、五句体、六句体甚至多句体,在三句体中,一般是由于二句体的扩充或四句体的压缩而形成的;五句体或六句体乐段一般是四句体的扩充而形成的。因此和声结构的安排上,应根据乐段句式结构的变化作相应的安排。例如五六句乐段中,一般根据四句体乐段的和声结构可在某一二句中作一些重复性和声结构安排。三句体中,第三句一般安排终止式,第二句与第一句之间若旋律意境平和可以选用重复性和弦运用安排,若旋律意境有转折也可以选用对比性和弦运用安排,还可以根据乐曲意境每句和声均有各不相同的配法。如四川民歌《揽工调》(杨彼得配伴奏)三句体和声配法各不相同。
2.乐段的和声布局
和声布局是指乐曲的曲式结构中,如何创造性进行整体布局的问题,虽然类型较多处理灵活,但总体有如下几种方法可以参照。
①在二段体或三段体乐曲中,一般有对比性乐句或对比性乐段存在,因此在和声结构的安排上应作好相应的转折。一般来说,根据乐曲的意境在转折部位可以采用新调性的和弦,也可以加强功能性和声或色彩性和声进行等,使之形成与前后乐句或乐段的适度对比,做到整首乐曲既有对比又有统一。(如黄自《下江陵》中新调性的对比写法做到了部分与全曲有机的结合)。
②在二段体或三段体乐曲中,前后乐句或段落一般没有转折部位,因此在和弦结构的设计上,根据情况的需要可以采用功能性、色彩性、重复性、力度性或选择性等和弦来设计乐句或段落的和声结构。如谱例5为加强纵向音响印象而采用和声重复性写法。
③使用和弦的数量较多,在为乐曲设计和声结构时,主要还是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重属、副属等其他和弦在乐曲中只是少数运用,做到画龙点睛,适时运用。
④在为乐曲设计和弦结构时,应处理好乐曲的大、小高潮的和声设计,做到有起有伏层次清楚。此外还应节省和声材料的使用,用简练的手法取得好的艺术效果。
三、多样性处理低音与终止
低音与终止式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全面地考虑作品各个方面的变化与统一,其作法表现如下。
1.低音是整个音乐作品的基石,若处理得当会给整个作品带来好的音响效果,更能充分表情达意,作法上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讲究整体风格统一、旋律流畅
为作品配和声时,为了做到整体风格统一、旋律流畅,一般可以在低音部创作风格统一的新旋律,也可以把旋律中的特性音调贯穿在低音部。如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四小节低音运用了第三小节旋律的特性音调。
②创造性运用低音
创造性运用低音是指配合旋律进行的强弱关系,节奏贯穿等方面,对旋律的意境进行再创造,达到为作品树立更好的效果。如:朱践耳为《军民大生产》所配的伴奏,其低音的跳跃进行与下行级进,都创造性地为旋律增强了紧张而热烈的气氛,如谱例5:朱践耳配的伴奏《军民大生产》
2.终止设计
在功能和声中,终止式是乐句、乐段及全曲结束时的和声进行,它对乐曲的结构起到一种概括作用。因此,设计各类型终止进行,仍然是为作品配和声的重要问题,其作法一般有如下规律。
①一般性运用
终止的类型虽然较多,在运用上全终止应尽可能处理成完满全终止。在半终止中,应根据旋律的内涵来确定是正格半终止,变格半终止还是其他类型的半终止。此外碰到多句都是半终止时,应有所变换地区别运用半终止。
②创造性运用
创造性运用终止是指根据乐曲的结构特点来设计终止的进行,如上例黄自《下江陵》是一个起承转合式的乐段,在终止处理上仍然具有起承转合式特点。其结构为:
第一句结束Ⅰ—Ⅴ,第二句结束Ⅴ(等于D大调Ⅰ)第三句结束Ⅱ(等于a小调Ⅰ)
第四句结束Ⅰ等于 原调Ⅰ D SⅠ
起承转合
③扩展性运用
终止的扩展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将传统终止式和弦加以转换扩大其时值,使小节数目拉长。
二是将传统终止加以变体,如Ⅳ—Ⅴ—Ⅰ的终止可以写成变体终止Ⅵ—Ⅲ—Ⅰ等,还可以将Ⅵ与Ⅲ级的小三和弦变为大三和弦等。
三是将传统终止加以突破,其类型有D—Ⅰ的发展与变化或S—Ⅰ的发展与变化;运用同主音、中音调及其他手法结尾;或运用极音终止等。这些终止均属近现代和声技法,虽不属本文讨论范围,但这些终止均给乐曲带来了新的色彩。如江定仙《烟波江上》对传统终止加入了突破,采用了bⅥ—bⅤ—Ⅰ结尾,使音响色彩新颖,预示烟波江上一片光明。
总之,对于创作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它并没有千篇一律的规律。本文所归纳的一些用法,只是一些粗浅的常识,目的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若真正学好和声运用的方法,只能从中外作曲大师的作品中,深入透彻地分析了解他们运用和声的目的性,从中吸取精华才能变为自己的财富,使之我们在创作中运用和声时恰如其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张肖虎.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2 ,p133.
[2]苏夏.和声的技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p157.
[3]赵行道.器乐作曲基础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1.
[4]戴树屏.新和声教程.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6.
[5]刘学严.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8,p199.
[6]黎英海.庆翻身.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教程(4-5级),p71.
[7]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4,p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