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的关系
摘 要:电视技术是电视艺术产生和进步的物质基础,在电视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篇结合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共生的关系。自《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本篇通过结合《舌尖上的中国》,对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在纪录片上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视技术;电视艺术;纪录片;关系探讨
一、纪录片形态要素遵循电视艺术和技术的构成规律
形态一般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①。艺术形态学的观念和方法主要是由“形态学”演化而来的。艺术形态就是艺术形式中介的要素、结构及整体艺术形式规范系统。艺术形态学就是一门研究艺术形式中介的要素、结构及整体形态的科学,也就是研究艺术形式规范系统的科学。纪录片作为艺术当然也具有所有艺术所共有的特性,因此,艺术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同样也适用纪录片,也就是说在纪录片的形态构成中同样遵循着艺术的一般形态构成规律。纪录片是从真实的生活中采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纪录片表现的总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片断,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1]
我们知道纪录片所记录的都是正在发生的真实历史,也就是说摄像机的磁迹记录与故事的发生是同步的,只有客观的记录,而没有主观的导演。就创作者而言,他既是旁观者又是见证者,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创作中扮演特殊的角色。纪录片不同于其他影视艺术特点,决定了纪录片形态要素的特殊性。我们把纪录片的形态要素分类:首先,镜头作为电视作品构成单位,同样也是构成纪录片的根本要素。一般镜头都包括画面和声音,对纪录片画面的认识是个发展的过程,由于画面拍摄时景别的选择、机位的安排、镜头的运动等因素,所以即便是面对相同纪录内容和纪录场景,不同的创作者也会拍摄出不同的纪录片画面。纪录片的画面要求真实、自然、流畅,以真实自然的生活流程作为拍摄素材。而如果认为用了长镜头,甚至以为故意让画面摇摇晃晃才算是纪录片的画面,那就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会损害纪录片的整体品格。声音是画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纪录片而言没有声音的画面是不完整的画面,没有声音的记录也是不完整的记录,“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在一些特定的状态下,纪录片解说词的‘声音’是存有‘野心’和‘控制欲’的,它总是或公开、或潜伏地以改变观众的思想认识或情感态度为主要目的,并且足以潜移默化地产生传播学家所谓的‘涵化’作用。”[2]对于纪录片的声音,同期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真实性,保证了记录的现实能更接近客观事件的本来面目,使其记录的事件成为可靠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