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一声”现象真的存在吗?
摘 要:近年来,有关民族声乐“千人一声”这一说法的探讨屡见不鲜: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艺术界的常态;有的学者认为这确实是一种问题,且这种现象已经影响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可取,本文将从“千人一声”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与“片面性”两个方面来归纳探讨,并且指出这一说法关联的本质问题是近年来作曲家创作的匮乏与单一。
关键词:千人一声;合理性;片面性;创作的匮乏与单一
一、“千人一声”说法的合理性
(一)一味模仿
赵振岭于2004年03期发表在《人民音乐》期刊上的《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我们有的声乐教学丢掉了过去的一些优良传统,只讲技术不讲对优秀艺术如曲艺、表演等的继承,声乐教学变成了空洞乏味的练声课,唱作品变了听录音的模仿秀,这是造成千人一面的重要原因。
范继红的《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作者认为缺乏文化修养、不懂作品处理、完全照搬模仿别人,会导致千人一声。
(二)媒体影响
徐静冬的《民歌演唱“千人一腔”现象的理性思考》(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03期)中指出听众、媒体、专家评委等的审美及评价导向使得许多歌者狂热地“投其所好”导致了千人一声;与此相类似的一个原因是商家的包装和商业运作。许多演出公司和唱片公司, 为适应市场的需要, 他们花大力气对歌手进行声音包装,于是出现了所谓“时尚的声音”,并成为许多青年人竞相仿效的“榜样”。
范继红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中也指出了这一点问题: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往往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作品得分较高,于是歌手纷纷演唱这类作品,同一个比赛中曲目重复率特别大。媒体在推新歌、推新人时也没有从风格多样化这个角度出发, 其中也参杂着一些商业化的运作手段。一些想出名成家的歌手, 就紧跟形势及媒体的导向。
(三)创作单一
赵振岭于2004年03期发表在《人民音乐》期刊上的《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近年来作曲家创作的歌曲手法雷同, 缺乏必要的民间采风甚至缺乏民间气质, 优秀的民族歌剧也不多, 这是造成千人一声的又一原因。
范继红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中也指出,近来作曲家很少有采风的活动,歌曲创作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