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 正文阅读资讯:“千人一声”现象真的存在吗?

“千人一声”现象真的存在吗?

[作者:张丽[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四)教与学的不足 
  徐静冬的《民歌演唱“千人一腔”现象的理性思考》(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03期)中认为在教育系统上,作者认为教师对“因材施教”的忽视也会导致千人一声,足以可见一个作品储备丰富,自身水平过硬的声乐教师的重要性。 
  同样,范继红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中指出从事声乐教学的老师没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风格多样化的歌曲让学生进行选择。因此, 歌曲风格的单一也是演唱风格单一。 
  综上可知,以上四种导致“千人一声”说法的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根源,都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声乐学习者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的反应。 
  二、“千人一声”说法的片面性 
  改革开放之前的宣传媒介欠发达,大多数声乐爱好者只是听广播里的歌唱,与现在五花八门的专业比赛节目相比,当时有知名度的歌唱家相对较少,人们所能听到的歌曲也是有限的,再加上那一时期的风格鲜明、脍炙人口,且人们生活水平、消遣活动有限,自然容易出现扎根人民心中的歌唱家及其经典作品。所以一提起或听到某位歌唱家,人们都容易想到他的作品,反之亦然。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各个音乐院校及社会学习音乐的人数日益剧增,但创作的声乐作品供不应求,甚至在商业化的进程中导致创作浮躁化、功利化、单一化,经常同一首作品在同一个赛事被不同的人演唱,甚至几年如一日,都是雷同的作品,听起来自然有种千人一声的感觉。但抛掉了时代和社会的因素,而过激地认为这就“千人一声”的现象,显然是片面的。 
  (一)误以为发声方法的趋同性就是所谓的“千人一声” 
  张培培的《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艺术研究2015年01期)也指出:一个唱法形成的标志主要在于它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而每一位歌者的天生的音色和对歌曲的独特理解的不同,还是可以区分,而非“千人一声”的。 
  同样,廖珊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面”问题的思考》(歌唱艺术2011年08期)中指出“千人一声”说法其实是由不同演唱者演唱同一风格类型的歌曲而形成的,形成这一现象的本质不是唱法本身。作者还认为对于一个艺术流派来说,要求内部的个体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是非常苛刻的。在外人看来已经成熟的流派的唱法是“千人一面”的,但其实每个个体之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一般受众容易将其忽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