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一声”现象真的存在吗?
(二)当原生态歌手遇到“学院派”民歌时,“千人一声”说法成立吗?
张培培的《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艺术研究2015年01期)指出,原生态歌手都很有特色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靠口头传唱来表现特定情感、特定某一地域及特殊发声技巧等;而音乐学院的教学目的要有一定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即要培养学生具备演唱多风格、多民族地区声乐的能力。比如让原生态歌手去唱艺术歌曲或其他民族的歌曲,在风格上仍然是原生态的味道,那么此时“千人一声”的说法还站得住脚吗?
(三)当听众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以分辨出歌者的个体差异时,“千人一声”说法成立吗?
音乐学家田青在一次讲座中提及“学院派”民歌演唱时曾说:“刚开始我闭上眼睛不知道是谁唱的,后来我们睁着眼睛也不知道是谁唱的”来表达“学院派”民歌的雷同性,但是如果深入挖掘这句话,我认为是存在误解的。
三、总结
廖珊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面”问题的思考》(歌唱艺术2011年08期)中所说:对“千人一声”的争论只是历史巨轮下扬起的粒粒尘埃,而不是历史真相。所以我认为千人一声现象到底存在与否,或对是否存在这一表象的探讨是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假如非让我做出选择,我觉得是不存在这一现象的。)我们更该关注于“千人一声”这一说法背后的初衷,即希望民族声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围绕这一初衷,我认为歌曲风格的单一才是导致“千人一声”这一说法的重要原因,至于歌曲风格的创作来源则是根植于曲艺、戏曲、民族民间音乐等的传统土壤。所以,作曲家要更多关注音乐本身,深入民间采风去聆听传统音乐;声乐教师和声乐学习者也任重道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根据歌曲风格来调整学生的歌唱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文化知识,多聆听感知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的风格,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和表达作品。如此,则有利于一人多声,为我国民族声乐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微薄之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振岭.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几点看法[J].人民音乐,2004,03:35-37.
张培培的《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艺术研究2015年01期)指出,原生态歌手都很有特色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靠口头传唱来表现特定情感、特定某一地域及特殊发声技巧等;而音乐学院的教学目的要有一定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即要培养学生具备演唱多风格、多民族地区声乐的能力。比如让原生态歌手去唱艺术歌曲或其他民族的歌曲,在风格上仍然是原生态的味道,那么此时“千人一声”的说法还站得住脚吗?
(三)当听众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以分辨出歌者的个体差异时,“千人一声”说法成立吗?
音乐学家田青在一次讲座中提及“学院派”民歌演唱时曾说:“刚开始我闭上眼睛不知道是谁唱的,后来我们睁着眼睛也不知道是谁唱的”来表达“学院派”民歌的雷同性,但是如果深入挖掘这句话,我认为是存在误解的。
三、总结
廖珊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面”问题的思考》(歌唱艺术2011年08期)中所说:对“千人一声”的争论只是历史巨轮下扬起的粒粒尘埃,而不是历史真相。所以我认为千人一声现象到底存在与否,或对是否存在这一表象的探讨是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假如非让我做出选择,我觉得是不存在这一现象的。)我们更该关注于“千人一声”这一说法背后的初衷,即希望民族声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围绕这一初衷,我认为歌曲风格的单一才是导致“千人一声”这一说法的重要原因,至于歌曲风格的创作来源则是根植于曲艺、戏曲、民族民间音乐等的传统土壤。所以,作曲家要更多关注音乐本身,深入民间采风去聆听传统音乐;声乐教师和声乐学习者也任重道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根据歌曲风格来调整学生的歌唱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文化知识,多聆听感知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的风格,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和表达作品。如此,则有利于一人多声,为我国民族声乐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微薄之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振岭.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几点看法[J].人民音乐,2004,03:35-37.
Tags:
上一篇: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美学探究下一篇:浅议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