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声乐技巧中的科学成分,探寻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吸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养分。
(一)原生态民歌的重视
民族声乐教学要更好地发展需要解决好民族艺术传统的传承问题。在高校声乐教育中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和技能技巧。关注、保护、发展原生态民歌,不仅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中华文化的振兴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可以聘请原生态歌手为教师和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
由于当今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基本都是学院派民族声乐培养的,对少数民族民歌的吐字、风格、旋律等把握都不一定原汁原味。而原生态歌手在这个方面更胜一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突出的艺术个性,如蒙古的长调、呼麦,彝族的海菜腔、梅葛调,苗族的飞歌,羌族的酒歌,侗族的大歌。因此,聘请原生态歌手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演唱方式,不但扩充了教学内容,更重要地是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真正的民族民间唱法。其次,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类学生从小在偏远山区或民族地区长大,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民歌的环境中,他们是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者,也是创始者和民歌的延续者。学校将这些原生态歌手招进学校以后,应采取特殊方式进行培养,在教学中尽量保持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演唱方式,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习音乐史、视唱练耳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他们今后进行原生态作品的文字整理及继承、传播原生态音乐将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本土本民族音乐元素,让本土音乐走进课堂,使音乐教育起到丰富全面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开创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局面,这样既能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良好的作用,又能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更能促进高等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
(二)改革民族声乐课程教材建设
声乐教育家汤雪耕说:民族声乐教学的专业基本训练是和继承遗产分不开的,所谓遗产,除课堂讲授的传统声乐理论、知识、技法、经验以外,主要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曲目、具有不同艺术形式和不同表现手法的曲目,特别是在演唱上,传统的技法和表现手法是依附于传统的曲目而得以流传的,因而选择教学曲目是不能忽视的。③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提高,要靠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民族声乐除了继承、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外,还吸收了西方声乐元素,促进了当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但在民族声乐教学教材及课程设置上依然不尽完善。目前学生使用较多的是曲谱教材,而那些珍贵的音像音响部分则还没有纳入学生必修的课程。事实上,民族声乐的教材不应仅限于曲谱教材,还应该补充大量的音像音响及图片教材,音像音响教材应和曲谱教材配套。每首教材曲目应有不同的演唱者演唱,以比较的形式供教师、学生分析。而理论教材应该丰富起来,包括人体发声器官结构、性能、发声原理以及在各种风格、审美观念支配下的基本歌唱方法和特性歌唱方法,还应包括歌曲二度创作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及论文写作方法和正反两方面的例文讲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听觉、视觉、理性、感性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吸取营养,才能促进民族声乐的全面发展。
此外,民族声乐在课程设置上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关键之处在于,重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建设,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把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纳入到声乐教学中来。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培养的是懂得欣赏和尊重世界多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良好文化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开设本民族音乐课程的目的正在于此。在具体实施中,高校应该针对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开设世界和东方民族声乐艺术课程,另外,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
(三)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美的声音表达不仅需要较好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演唱者能够诠释出音乐所包含的韵味。这就要求民族声乐学习者们要掌握好发声技巧,并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深切体会当地民众的民情民俗。目前,国内各大音乐学院都开设有民族音乐课程,在理论上可以让学习者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概况有一个宏观把握。但大多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对这门课保持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学习好这门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给学生以理论的指导,填补纯技巧训练模式的声乐专业课在很多方面的缺失。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模仿民间艺人演唱,强调原汁原味的风格,教导学生在与风格表达与技巧运用上找契合点,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大量补充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包括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传统,要求学生阅读声乐典籍文献资料。如《曲律》(明代,魏良辅)、《乐府传声》(清代,徐大椿) 、《唱论》(元代,燕南芝庵),吸取曲艺表演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