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加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传统元素要与现代环境设计合理结合,应该是传统精髓的精神内核在设计中的自然反映,并非生硬的照搬传统风格元素。设计的传统文化灵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自然情感流露。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范畴;现状;加强;运用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元素
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传统元素”。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国传统元素,通常是指运用在建筑、服装、绘画之类上的一些意象。不仅如此,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及讲究无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也属于中国传统元素范畴。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以及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建筑、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环境要受到本国本地的文化影响,所体现的也应该是那个地方的风情,是适合那个地方的,符合居住者心理情感需求的环境。苏州园林在世界都算一流的,其中也正是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一些儒家和道家思想如“天人合一”、“虚实相生”、“太和”观等,使人与环境完全相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到了近现代,部分的中国设计师盲目崇拜西方,导致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面临如此的现状:
(1)西方强势文化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
现代的很多中国设计师及学者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引入成为必然。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在当代却很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使得现在在中国随处可见“混血儿”的诞生,处于一个“国人食之无味,洋人见之可笑”的尴尬境地。很多各有特色的古城镇、文化遗迹,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逐渐褪色,丧失了原有的特点,而且逐渐被无情的建设之手把它们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城市建设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2)传统的设计思维遭到现代文明的隔离。
在我国,很多真正意义上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案例,都大多集中在偏僻的乡村,还较多保持着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安徽皖南“桃花源里人家”的宏村、西递等村,那里的古民居建筑以及外部环境,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和实践的代表。而随着媒体传播的发展和西方设计理念的侵入,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着那种自给自足的空间结构,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正在日渐丧失。
三、加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面对以上的情况,作为设计师我们不仅需要反思,更要积极的采取行动。
(1)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的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形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距离,表现出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点,尽量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共鸣。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记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2) 推陈出新,设计应具有强烈时代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即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对人的人文关怀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这促使环境艺术的审美重心从审美客体(环境艺术)转向审美主体(人),同时也促使研究审美的注意力从“美”转到“美感”上,并认识到在以人为主体的当代环境观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构成了环境艺术审美的美感。相对于其它类别的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生理上的舒适是环境艺术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难以比拟的,因而生理需求(健康要求,人体尺度要求等)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远远超出其它艺术审美中重要价值。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