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 正文阅读资讯:探析油画与摇滚乐之本土发展的异同

探析油画与摇滚乐之本土发展的异同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期——“文化大革命”,“红光亮、高大全”成为当时油画创作的固定模式,遍布全国街头巷尾;这样,从城市到乡村,油画的普及达到了极致,但从艺术本身的角度来谈,却是中国油画的一个大退步。在今天,油画的普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与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直接联系。谈论至此不再复述。
  2.摇滚乐未经历那样的历史时期,摇滚在中国出现在反映社会生活、人的物质精神变化、爱情等的题材中,20世纪90年代,普及性有所上升,1994年可谓达到了顶峰,②但1995年后,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们开始转向对那些低俗的垃圾流行音乐的关注与欣赏,摇滚乐从此走向低谷,理所当然观众也会少之又少,中国摇滚的处境由1994年的辉煌转变成今天的边缘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天,中国摇滚所反映的是时代的声音,人的心态变化、物质生活变化、感情变化等,我们相信中国的摇滚精神不会消亡,反而“在路上”。
  
  
  总结
  
  油画与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是艰难、坎坷的,作为外来文化在本土的水土不服或许是最充分的理由了,但因地域、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其必然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又二者相遇在某个特定的时代下,故又有相同的发展方向。21世纪的中国是发展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又加速了中国的发展,油画与摇滚乐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影响着本土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度里,定会发挥各自的功能,现阶段中国摇滚乐还不被太多的人接受,但中国摇滚人正进行不懈的努力,只求人们改变对“摇滚乐”的一贯看法,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摇滚乐,了解本土的摇滚乐。虽然中国摇滚也和西方一样,是一种后现代文化,但中国摇滚自诞生到现在都是以爱与和平为主题,上世纪末一系列的慈善和反战演唱会是可以证明的,在商业与和平的年代,摇滚乐是反文化垃圾、反文化倒退、反文化局限、反文化工业化、呼吁自由平等,物质时代的理想虚无主义等因素使得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摇滚渐渐处于艰难生存的地下状态。
  不论何时何地,摇滚乐最重要的是崇尚自然和真实,真正的摇滚乐应是直面现实和人生的,是崇尚自由和平等的文化现象,其实中国摇滚乐是真正的摇滚文化,中国摇滚音乐人心中一直有着建立本土摇滚乐的使命,他们坚持着、拼搏着,自1980年以来就在摇滚人心中燃烧的摇滚音乐前卫艺术之火始终没有熄灭,一些优秀的乐队和摇滚人依然守护着自己的营地,唐朝乐队、张楚、许巍等等,哪怕四周的昏暗庞大至极,这20年的中国摇滚之火始终在燃烧着他们。老一代油画艺术家心中所想的也是振兴中华民族艺术,更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在特殊的时代他们更是拯救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对继承先辈的伟大民族事业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里程碑作用,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的油画工作者学习的,虽然时代有所不同,但艺术之花却需要永远开放的。今天的中国摇滚人和昨天老一辈油画家一样,坚持的是“中国摇滚乐”精神,从20年前登上舞台到今天,一直在坚持心中崇敬的真正摇滚精神,而且许多人为“中国摇滚艺术”奉献自己的一生。我们今天的油画工作者更应理性地进行艺术创作,继承老一代的追求艺术的精神品质,借鉴今天摇滚音乐人的优秀传统。
  宏观地讲,中国油画处于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应是前景光明的,与摇滚乐相比有那么优越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但有的油画家却急功近利,抵挡不住资本主义式的商业运作与莫大诱惑,而直接导致艺术家稀释了作品的创作内涵为沉痛代价,这对中国当代的油画艺术传统化和现代化是大打折扣的,虽然在技法和材料方面与西方的距离已大大地缩短,但油画艺术家们的综合人文素养和人文境界却无法比拟。我们应该像老一代艺术家和教育家那样拥有博大的历史情怀,在创作精神上应坚持我们对艺术的那种崇敬、虔诚、永不放弃的精神,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精华,立足于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只有这样,油画艺术家们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艰巨而未完成的光荣使命,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艺术氛围,与中国摇滚文化一路在世界文化中展现卓越独特的中国风采,我们期待着……
  
  注释:
  ①曾有记者访问过张楚(中国老一代摇滚代表),他说,“因为文化有流行文化、雅文化之分,当时雅文化正在向大众文化转移,我这个人很理想化,不太会选择,面对这种对立,也不会妥协,我喜欢有创造力的事情,所以会退出。但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突破了思维的屏障,希望学到另外一些认识系统,理解的内容和角度会更多。”
  ②《1994年底中国摇滚新势力香港红堪演唱会》是中国内地摇滚人第一次赴港公开演出。
  
  参考文献:
  [1]《自由风格》,崔健、 周国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94页。
  [2]《画坛·一位女评论者的思考》,陶咏白,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7页。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