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 正文阅读资讯: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湘西乾州古城苗族“报浓”文化考释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湘西乾州古城苗族“报浓”文化考释

[作者:胡婷婷[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青苗”和“白苗”。如果衣服和裹腿都绣有五彩花卉的苗民,民间又将他们称为“花苗”。大致而言,由于苗族的衣服都是深黑色的,至于那些用红带、花带束腰,白布缠腿的苗民,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沿袭着老寨的旧有的习惯没有改变罢了。今天所称的“黑苗”就是过去所称的“红苗”,绝不是在“三厅”都成为“红苗”的情况之外增加了一个叫“黑苗”的苗民种类。   乾州古城“报浓”文化考释   乾州古城居民对苗族鼓舞(通常称打鼓)有不同的叫法,苗语总称为“报浓”。另外根据需要鼓舞表演的时令节气,变异衍生出“读浓”、“辽浓”、“秋浓”等一系列名称。如苗族因椎牛起鼓时叫做“读浓义”或“报浓义”,需要“赶秋时”就叫“读浓秋”,按亲时打鼓时称作“报浓巧”,每逢年节时就叫“报浓尖”或“辽浓尖”等。   例如,双人花鼓舞也称“报浓奔”,其表演形式区别于,它表演时是将一面大鼓横架于木架上,鼓心齐腰部,由两鼓手各打鼓的一端,要求鼓点统一,动作对称。根据人数的不同也分“四人跳鼓舞”表演形式为:将特制的四面鼓横置于鼓架上,由四女(或四男)各打鼓的一面,也可由八人打鼓两人一组打鼓的一端。打鼓舞蹈时,鼓点节奏统一,动作对衬。每一动作打完,逆时针方向转跳换位。伴奏者在旁击鼓边,轻重缓急,随舞者情绪和内容而变,与打鼓节奏融为一体。花鼓舞和跳鼓舞的基本动作有起鼓、背剑、梳头、洗脸、五棰、六棰、割草、踩田、七棰、擂辣子、推磨、擦背、打谷子、六点转身等。   再例如,踩鼓舞也称为“读浓义”,是苗族“椎牛”活动中一种大型歌舞。基本动作有半圆步、交流步、吟歌步、穿花步、梭梭步、跳鼓步、倒转圈、采桑织锦、开垦植苗等。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包包锣、大钹、竹柝、法铃、号筒杆、芦笙等。跳踩鼓舞前,在主人家堂屋以方桌拼成一大案桌,置苗老司神位,神位前放大鼓一面,鼓边牵有若干条彩色织锦和花带,拉至桌四周成塔形。晚间,舞者围绕彩桌,男一对,女一对地挽手搭肩,载歌载舞环圈缓缓行进,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拂晓前,苗老司吹牛角三遍,笙手吹芦笙,众人向后转身反圈表演踩鼓舞,直至黎明。新中国建立后,“椎牛”活动停止,踩鼓舞亦随同消失。   乾州古城“报浓”文化苗汉融合   乾州古城中别具一格的“报浓”文化,也有与汉文化形式的汉鼓进行融合的形式表现。比如黑苗“报浓”文化中的猴儿鼓与汉俗文化中的“春鼓”同出现在一个祭祀活动中。以乾州厅“演春”活动为列,黑苗民风物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