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关系
着与舞台、与表演、与音乐的对话、潜对话。创造着、支援着它们的现在和未来。所以当我们看到《目连戏》(人们称它为百戏之母)、《火焰山》这类的剧目时,内心都会涌起对它们的感激之情。“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所包含的何止是文学故事、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即使是戏曲文学性很高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幽媾”里边有多少美仑美奂的东西并不来自文学性。古代的剧本、民间的剧本,都比较“松”,也因此充满被不断变形、改写、阐释的舞台可能性与事实,现在的剧本文学性太强,往往让演员无法自如呼吸、从容转身。一个好剧本被不断演出,原因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一个好剧本如不大被演出,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它太饱满、太强硬、太自我。即使是思想性、文学性也无法为它开脱。安葵先生说过:剧本、剧目的保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进入戏剧史、文学史,这是很难的;第二种是在舞台上长期流传,那就需要它能持久地‘深入人心’,这就更难。”⑧ 说得很到位。戏曲毕竟是一种活态的东西,毕竟是一种以表演为中心、而传世的艺术。
反思这些问题绝对不是要否定戏曲文学的领先性、主体性、文学性,进而批评、否定新时期福建戏曲文学取得的可以骄世的成就,而是为了寻找戏曲文学作品如何能更长久地活在舞台上,更有力地支援、帮助福建戏曲的表演艺术摆脱日见衰落的可忧现状的路子。
反思这些问题绝对不是要否定戏曲文学的领先性、主体性、文学性,进而批评、否定新时期福建戏曲文学取得的可以骄世的成就,而是为了寻找戏曲文学作品如何能更长久地活在舞台上,更有力地支援、帮助福建戏曲的表演艺术摆脱日见衰落的可忧现状的路子。
福建是一个多方言省份,剧种古老,少而多。尽管湮灭了不少,还是传留和残存一批宋元南戏和明清诸腔剧种,并且有精湛、独特、完整的表演艺术。然而即使是保存得最好的剧种,表演艺术总体上还是一代不如一代,传统的精神和技巧不断流失,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越来越少。现在难得有三两个,算起来都成了二、三十年一遇的人才了。从八十年代初抢救老艺人的录相中可以看到,除了极个别出类拔萃外,五、六十年代培养的演员不如解放前的老艺人,八十年代培养的不如五、六十年代的。九十年代的以后的,传统的功底大都相当不足。有的大剧种甚至眼看着它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八十年代,我们一些很强硬的、思想性大于艺术性、文学性高于戏曲性的剧本,在舞台上演出仍有可观之处,仍能差强人意地完成,是因为当时尚有五、六十年代培养的演员,他们虽然力不从心,但那是不知如何使力,尽管生涩,却还有劲道和意思。这一代演员还是底子
Tags:
上一篇:歌剧的产生是艺术领域一场真正的革命下一篇:中国绳结艺术的历史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