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溶解血栓的药物(尿激酶或链激酶)给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早期(起病3-6h内)从静脉输入,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以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及并发症。从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对31例AMI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选择年龄在65周岁以下,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选择发病发病在3h-6h以内的患者。
1.1.2 心电图为超急损伤期。
1.1.3 无抗凝治疗禁忌症 如近期有出血性疾病发作、手术、大血管穿刺、活动性溃疡、重度高血压者。
1.2 药物治疗
1.2.1 用药前准备
1.2.1.1 行心电监护,作12导联心电图,以便与心电图相比较。
1.2.1.2 入院后立即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血凝系列等检查并配血备用。
1.2.2 用药方法 先口服阿司匹林50mg,半小时后尿激酶50-150万U溶于0.9%生理盐水150ml中静点,30min内滴完,14h后化验凝血酶原,待凝血酶原延长1-2倍后,用肝素50-150万U每日一次肌注进行 抗凝治疗的维持,5天后停药。
2 护理
2.1 溶栓监测
2.1.1 心率、心律、血压的观察 溶栓过程中,特别是在血栓溶解、冠脉血流再通的瞬间,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特别明显,在溶栓早期应行心电、血压监护,对心电、血压进行严密监测。本组病例中,溶栓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3例出现室颤合并心源性休克,通过及时、反复应用利多卡因缓慢静注及多巴胺静点后,心律失常得以纠正,血压恢复正常。
2.1.2 动态监测心肌酶谱 于溶栓前、溶栓后根据病情每隔4h采血测定心肌酶谱,包括磷酸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直至心肌酶谱恢复正常。
2.1.3观察胸痛缓解情况 溶栓后冠脉再通,血流重新灌注梗塞区,患者胸闷可迅速缓解,本组病例在溶栓4h内胸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
2.1.4 并发症的观察
2.1.4.1溶栓成功后仍可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心源性休克,这就需要继续对心电、血压进行监测,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应用升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2.1.4.2个别患者在溶栓成功后,由于小血栓脱落造成运动系统栓塞或肺栓塞,出现这种情况应积极应用抗凝药物治疗。
2.1.4.3出血倾向的观察 溶栓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因溶栓药物尿激酶对循环血液纤溶系统有全面激活作用,易引起纤溶状态导致许多部位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溶栓成功后为保证已溶通的冠状动脉不再发生血流堵塞,临床常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维持,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加强病情观察,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以防有脑出血。同时应注意皮肤口腔黏膜有无出血,观察静脉穿刺或其他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并按医嘱定时采血化验血凝,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及时与医生联系酌情给予停用抗凝药物,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