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枢神经系统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探讨
课程体系是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到了系统化、信息化、整体化的时代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20世纪5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革新课程,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同时进行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合作的教学体制改革,标志着医学课程整合的开始,逐渐受到国内外医学高校的认可[7],这也是医疗教育发展的方向。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不同疾病也会经历相似的动态过程,也正是如此“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现象的普遍存在。如何客观描述并有根有据地解释不同疾病影像学征象,必须联系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医学知识,同时结合相关临床信息,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而这势必需要对临床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17,18]。课程整合是新时代下满足临床诊断的改革方向。此外,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连贯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考,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学科集中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连接成知识面,加强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摆脱传统学习中机械地死记硬背。课程整合有利于精简各门课程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系统化的自主学习能力[19]。因此完善的课程设置是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枢神经系统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2014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制28名学生。
3.1.2 整合科目 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3.1.3 整合学时 整合课程学时数为 51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分为十个部分(总论、第一章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第二章脑血管疾病、第三章颅脑损伤、第四章颅内肿瘤、第五章颅内感染性疾病、第六章脱髓鞘疾病和脑变性疾病、第七章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障碍、第八章脊髓和椎管内疾病、第九章核医学),共30个学时,实习课程共21学时,其中神经内科见习3学时,神经外科见习3学时,放射科见习15学时。通过集体备课和课件共享,教师之间进行授课内容的沟通和整合,并加入经典的临床病例(入选的临床病例经各科教师共同协商,必须包括完整的临床信息和影像学资料)。
3.2 研究基础
3.2.1 项目实施的教师队伍 由具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放射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担任,共10人。其中职称比例为教授3人(占30%),副教授3人(占30%),讲师4人(占40%);学位比例为博士4人(占40%),硕士6人(占60%)。其中放射科医师均来自中枢神经系统诊断组。诸多教师均为临床一线副主任以上医师并且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保障了整合课程的顺利开展。
3.2.2 项目实施的软件设施 医学影像PACS教学专用系统已在我校建立完成,该PACS实验中心获得浙江省财政厅实验室专项资助,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科和影像中心共同研发。该教学专用数据库的优点:①数据来源于医院PACS系统。涵盖病例基本信息、临床基本信息、实验室信息,各种影像学图像资料等内容,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②具有分层管理的功能,能够进行病例难度分级、疾病病种分类等。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难易程度,当学生学习到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部分时,学生可以选择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种进行强化学习,更有利于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衔接。③数据库包括多种数据格式,如DICOM、基本图片格式、PDF、TXT、HTML等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对病例进行收藏、对图片进行拷贝等基本功能。涉及PAC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其他未并入HIS的专业数据库,我们正在不断优化不同数据库及设备之间的数据兼容整合问题,不断完善软件的更新工作及硬件设备数量。
3.2.3 项目实施的硬件设施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放射影像中心现拥有9台CT机、4台磁共振机、3台DSA、1台PET-CT、1台数字胃肠造影机、7台DR、1台乳腺钼靶DR机、2台双能骨密度仪及多台床旁机等设备。其中东芝公司Aquilion one型640层螺旋CT1台、GE公司HD750型宝石能谱CT1台、GE公司signa HDX型和philips公司Achieva型3.0高场强2台以及philips公司GEMINI TF64型PET-CT 1台。在先进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上,中心全面开展各种检查项目,普通放射开展全身各部位摄影、造影,CT除开展全身各部位的常规检查外,还包括心脏冠状动脉在内的全身血管成像、CT定向经皮肺、肝病变穿刺活检术等。MR除开展常规部位检查外,还开展灌注及MRS波谱分析等功能成像。DSA开展全身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PET-CT开展了常规肿瘤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全身显像,还包括脑功能和肿瘤代谢显像。这些都是实践教学、操作技能训练的保障。
3.3 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调查问卷覆盖教师和学生两大块。教师方面包括课程整合实施难度和合理度、课程整合学时数设置、课程整合各老师间的衔接情况等几大块。学生方面包括课程整合的满意度、PACS教学平台使用情况、知识点的把握、对整合课程的意见等几大块。并通过与以往考核成绩的比较,来了解学生在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知识和诊断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 课程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整合课程加大了授课难度、知识更新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医学影像学是目前临床医学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以大致3~5年一个更新周期的速度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医学影像学已由传统的X线透视和摄片,发展成为包括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影像、核医学、功能影像、分子影像以及网络影像等在内的多种影像学体系。神经病学是一门高度逻辑性、 推理性的临床专业课,具有理论性强、概念繁多、内容广泛抽象、临床应用较为紧密等特点[20,21]。课程整合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的影像学知识更新较慢,教学中涉及的影像内容多落后于影像学发展,而放射科医师在教学中讲授的临床知识,也多落后于神经病学发展[17]。为了赶上相关知识更新的脚步,我们建议神经内外科医师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参加放射科的读片会,而放射科医生也尽量参与神经内外科的临床病例讨论会。不断推动授课教师知识储备的横向穿插和纵向渗透,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参与更多的学习交流会,组织去教改先进的教学医院访问学习等,以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