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
摘要:目的 对堵闭器与开胸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对32例PDA患儿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堵闭器封堵PDA,术后30分钟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分别行彩色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等随访观察;与行开胸结扎术的24例PDA患儿做比较。结果 介入组与开胸组治疗成功率均达100%。结论 介入组痛苦更少,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且无需输血治疗。
关键词:堵闭器 心脏外科手术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PDA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流。我院搜集了2006年4月~2008年4月共32例PDA患儿实施的导管介入治疗,与同期进行的开胸PDA结扎术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介入治疗组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1~12岁,平均6.8±2.7岁;体重9.5~35.5kg,平均18.4±5.3kg。B超测PDA直径为2.5~6.3mm,平均4.0±1.4mm;造影测量直径为2.6~5.9mm,平均3.9±1.1mm;其中管型13例,漏斗型19例。
开胸手术组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8个月~12岁,平均4.8±2.4岁;体重7.5~33.5kg,平均17.6±5.5kg。B超测PDA直径为3.5~8.5mm,平均5.4±2.1mm,手术中所见PDA直径为3.4~8.5mm,平均5.6± 2.2mm;其中管型10例,漏斗型14例。
1.2方法
PDA堵闭术 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常规行左、右心导管术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右室、肺动脉、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右室、肺动脉、主动脉压力,计算心Qp/Qs,显示动脉导管的解剖类型,测量PDA主动脉端、肺动脉端、最窄处内径及PDA长度,以确定手术指征,根据PDA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蘑菇伞及输送鞘,完成PDA堵闭。手术成功后完全释放堵闭器,测定肺动脉、主动脉压力,结束手术。
开胸PDA结扎术 所有病人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经左第4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采用双线结扎法结扎导管,2例加用钛夹。出院前对所有病人进行体检、胸片、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并追踪随访。
1.3统计学处理
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用x-±s表示。
2 结果
2.1一般资料的比较 介入组与开胸组年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t=0.86,P>0.05;t=1.28,P>0.05)。B超测量PDA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1.89,P>0.05)。
2.2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的比较
介入组32例手术全部成功,住院时间平均为4天,手术总时间为99.2±15.2min,平均透视时间为16min(11~24min),术中平均失血为10.2±6.8ml,无需输血治疗。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率达90.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