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方法 局部用药疗法治疗。 结果 本组患者52例基本痊愈。 结论 在抗生素使用率越来越泛滥的当今生活中,念珠菌病已经成为常见皮肤病,因此该病的治疗情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念珠菌病 治疗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的真菌(白念珠菌为主)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的急性或慢性感染。念珠菌属在正常情况下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体口腔、胃肠道、阴道黏膜及皮肤上,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如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患糖尿病和肿瘤等,很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我院自2005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皮肤念珠菌病患者52例,年龄25~48岁,平均35.12±6.22岁,病程1.5~10年。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皮肤念珠菌病患者52例,年龄25~48岁,平均35.12±6.22岁,病程1.5~10年。其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指(趾)间糜烂患者25例,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27例。经过局部用药疗法治疗基本痊愈。现汇报如下。
1.2临床表现
1.2.1念珠菌性间擦疹 发生于间擦部位,包括指趾间浸渍、红斑、糜烂性损害。
1.2.2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病 甲沟红肿挤之有少许分泌物,但很少化脓。甲板增厚,表面高低不平,可有白斑或呈棕黑色,但仍有光泽不易碎裂。
1.2.3念珠菌性肉芽肿 基本损害为结节、肉芽肿,表面可发生溃疡。皮疹好发于面部、头皮及肢端,可呈疣状增生,高出皮肤表面2cm以上。表面有厚而黏着的棕黄色痂,形如皮角,多见于伴有细胞免疫缺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者。
1.3实验室检查
1.3.1真菌学检查 采集自病变部位的标本直接镜检可见成群芽孢和假菌丝。多数假菌丝存在说明念珠菌大量繁殖,仅有少数芽孢不能说明问题。在念珠菌正常分布区,真菌培养需3次以上阳性,且为相同菌种,方能确定为致病菌。
播散性念珠菌病血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用改进的溶解离心法可提高阳性率。
1.3.2组织病理改变 在损害中找到念珠菌假菌丝及孢子可以帮助确诊。皮肤浅表病变可见角层下脓疱,角层内有假菌丝及孢子,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念珠菌性肉芽肿内有多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还有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在坏死区内可见假菌丝及孢子,系统性念珠菌病有菌丝侵入组织。
念珠菌病可与皮肤黏膜或内脏的许多疾病相似,其诊断应结合临床及真菌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2 治疗
由于本病属条件致病菌感染,患病者多有潜在的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诱因,故防治本病首先应从根本上着手,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真菌治疗措施可分为局部和系统治疗两方面。
2.1局部治疗 主要针对局限于皮肤、黏膜部位的念珠菌感染。
2.1.1克霉唑片口含治疗口腔念珠菌病 每次0.25~0.5g,每日2~3次。
2.1.2 1%联苯苄唑液或霜,2%咪康唑霜,3%克霉唑霜等外用治疗皮肤念珠菌症如间擦疹或甲沟炎等。如损害部位较湿润,可先用咪康唑或联苯苄唑粉剂外用。干燥后再用霜剂。
2.2全身治疗 主要适用于系统性感染,但对于顽固反复发作的局部感染也可应用。常选用以下药物:
2.2.1.氟康唑 对系统性念珠菌病疗效最佳,特别对泌尿系和阴道、龟头念珠菌感染更适合。一般首剂400~800mg/d静注或口服,以后200~400mg/d维持。根据病情变化决定疗程。一般系统性感染用药2~4周。皮肤黏膜感染100~200mg/d,连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