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至阳穴治疗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临床观察
; 梅某,男性,年龄27岁。频发室早呈二联律,反复发作并伴有心悸、胸闷、气短、背屈3年。每以伏案过久诱发、舌胖质红苔白腻、脉沉弦结代,诊为湿郁胸痹。经络诊察至阳穴有一黑痣,且明显压痛,遂取至阳穴合谷刺以通阳化浊,宽胸利膈之法一次,频发室早呈偶发,自然挺胸,胸膈豁达,3次后早搏消失。2个月后复发一次,再次治疗3次后追踪一年未复发。
3 讨论
本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停服任何药物。经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病程短、年龄轻者,治疗次数少,1~2次即可奏效,且复发率低;病程长者,治疗次数多,但停止治疗后,改口服药维持治疗后状态且治疗期间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明显改善,并能停服平时服用治疗该药的药物。如1例女性病人心肌炎后遗症,频发室早病程长达10年之久。常年服用心律平,经针刺至阳穴,室早呈偶发,并停服心律平,甚至常年面部黑斑渐褪色。另一女性,心电图S--T段各导联均下降0.1mV,病程5年之久,服用各种药物均无效,经治疗6次后除Ⅲ、aVF导联S--T段恢复到下降0.05mV外,其余各导联均恢复正常,治疗14次后心电图正常,停止治疗后追踪一年仍维持治疗后所恢复的水平。说明针刺至阳穴对S--T端改变尤其是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疗效。因此冠心病观察的例数少,我们未能进行冠心病、心肌炎等病因对比。针刺手法:患者取坐位,对至阳穴施以“合谷刺”,气感每能上达巅顶,下至腰骶,旁散背胁,前及胸腹。患者可诉有胸膈豁达、呼吸畅快、全身轻松舒适之感。
高式国先生在《针灸穴名解》中云:“至者达也,又极也……人为阳,而横隔以下为阳中之阴,横隔以上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阳,即阳之至也。又可意为阴阳交关处也。……因本穴旁开膈腧,则知其为内应膈肌也。”至阳与膈腧寸半之距,至阳理气,气主熙气,气为血帅,膈腧理血,血主濡之,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行气自利。采用合谷刺一针两穴,既能阳气又理阴血,反映了气血相依,共谋熙濡的微妙关系。本组病例有不同程度舌体胖大、苔腻滑、脉沉弦滑等,部分脉结代或细数,同时伴有至阳穴明显压痛,大部分至阳穴有各种痔等标志。说明阳气郁闭不伸、气行不利时本症发生的根本。此症多因心阳不足,则胸中阳虚不运,血脉痹塞,故心痛;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心悸怔忡;阳气不足,寒水内停,故舌胖
3 讨论
本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停服任何药物。经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病程短、年龄轻者,治疗次数少,1~2次即可奏效,且复发率低;病程长者,治疗次数多,但停止治疗后,改口服药维持治疗后状态且治疗期间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明显改善,并能停服平时服用治疗该药的药物。如1例女性病人心肌炎后遗症,频发室早病程长达10年之久。常年服用心律平,经针刺至阳穴,室早呈偶发,并停服心律平,甚至常年面部黑斑渐褪色。另一女性,心电图S--T段各导联均下降0.1mV,病程5年之久,服用各种药物均无效,经治疗6次后除Ⅲ、aVF导联S--T段恢复到下降0.05mV外,其余各导联均恢复正常,治疗14次后心电图正常,停止治疗后追踪一年仍维持治疗后所恢复的水平。说明针刺至阳穴对S--T端改变尤其是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疗效。因此冠心病观察的例数少,我们未能进行冠心病、心肌炎等病因对比。针刺手法:患者取坐位,对至阳穴施以“合谷刺”,气感每能上达巅顶,下至腰骶,旁散背胁,前及胸腹。患者可诉有胸膈豁达、呼吸畅快、全身轻松舒适之感。
高式国先生在《针灸穴名解》中云:“至者达也,又极也……人为阳,而横隔以下为阳中之阴,横隔以上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阳,即阳之至也。又可意为阴阳交关处也。……因本穴旁开膈腧,则知其为内应膈肌也。”至阳与膈腧寸半之距,至阳理气,气主熙气,气为血帅,膈腧理血,血主濡之,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行气自利。采用合谷刺一针两穴,既能阳气又理阴血,反映了气血相依,共谋熙濡的微妙关系。本组病例有不同程度舌体胖大、苔腻滑、脉沉弦滑等,部分脉结代或细数,同时伴有至阳穴明显压痛,大部分至阳穴有各种痔等标志。说明阳气郁闭不伸、气行不利时本症发生的根本。此症多因心阳不足,则胸中阳虚不运,血脉痹塞,故心痛;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心悸怔忡;阳气不足,寒水内停,故舌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