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
[摘要] 自我效能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医护人员的广泛重视。本文介绍了自我效能对健康的作用,同时就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自我效能;健康教育;护理
临床护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患者康复,维持其最佳的健康状况。患者的健康水平不仅取决于他的生理状况,同时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作为核心内容,在教育、运动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被广泛研究。自我效能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组织和执行某一行为并达到特定目标的能力的信念[1],它不是指能力本身,而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
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否则很少具备行动的动机。自我效能在人类的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付出多大的努力、在困难面前能坚持多久、从不幸中恢复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2]。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殊性。领域范畴分得越细,情境要求越具体,所测得的自我效能对该领域行为的预测性越好。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不同,甚至关联很少,如服药行为的自我效能与锻炼的自我效能相关性很小。自我效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经历各种成功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自我效能可以不断地增长,失败经历和其他消极信息有可能削弱它[2]。
1 自我效能对健康的作用
治疗干预对健康行为的影响部分是以自我效能为中介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提高了应对自我效能。治疗干预使患者获得的自我效能越高,患者就越可能调动个人的内在力量,努力维持健康促进行为[2]。
1.1 自我效能在术前术后及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研究证明,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患者对躯体活动的自我效能是其术后日常生活活动的良好的预测指标。该手术一般可增强患者的躯体活动能力,但一些患者术前对躯体活动存在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术后他们的躯体活动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发生恶化[3]。通过让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掌握运动负荷量不断增加的踏车运动可提高患者的躯体活动能力。个人的躯体运动的自我效能越高,他们恢复地越快,日常活动也越有活力[4]。研究者认为自我效能的恢复是心脏病治疗的基本方面。
1.2 自我效能对慢性病康复的影响 在一些慢性病的康复过程中,自我效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身体损伤相同的人,由于个人的自我效能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身体康复效果;甚至是许多具有高自我效能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将身体状况恢复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当另一些低自我效能、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他们时常感到沮丧并且身体机能下降[5]。此外,自我效能的提高还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饮食、锻炼和服药等自护行为的培养[6]。
1.3 自我效能对耐受疼痛的作用 自我效能使疼痛更易于忍受,这一点在临床急慢性疼痛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对慢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控制疼痛的自我效能的增长减轻了疼痛体验的程度[7]。同时,自我效能的增长,也伴随着止痛药应用的减少和疼痛应对策略更有效的应用。
1.4 自我效能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消极情绪常困扰患者,导致心力交瘁,延迟康复进程甚至病情恶化。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不仅能增强对病后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减少消极情绪。研究证明,当躯体失调的严重性和长期性都相同时,高自我效能的个体较少地感到应激和抑郁,而且比低自我效能者更好地运用各种应对策略[8]。同样,自我效能的水平也能预测患者焦虑和恐惧的程度[2]。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实际工作中,护士若明确自我效能对疾病的影响,可提高对患者病情的预测,并有利于选择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如果忽视了这种心理因素,就有可能对病情变化感到迷惑而不知所措。
2 自我效能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许多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仅靠在住院期间的治疗是很难达到长期控制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利于长期控制病情。此外,人类健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环境条件;长期服药会产生不良反应,这些都提醒人们应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这种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9]。
个人行为的改变可分为三个阶段:采取新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实施这些行为,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行为变化[2]。由于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关键因素,它在这三个阶段都起作用。在人们考虑改变有害的生活习惯或进行康复活动之前,个人是否具有调节自身活动的自我效能对能否采取行为起关键作用。如果人们认为他们不会成功,就根本不去尝试;即使尝试,也会在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或面临挫折的情况下轻易放弃。在对尝试戒烟的烟民的纵向研究中发现,成功的戒烟者在一开始就比复吸者和一直在吸烟的人具有更强的自我效能[10]。由于高自我效能有利于个人内在力量的激发、进行行为改变时所需的努力水平的维持、较少出现消极情绪以及促进各种应对策略的有效应用等,都有助于个人在各种情境中维持行为的改变。
对于易于复发的行为,如吸烟、饮酒和吸毒等上瘾行为的研究发现,个人对上瘾行为调控的自我效能处于低水平时,增加了复发的可能性[11]。各种消极倾向(如应激、抑郁、孤独、厌烦和不安)和消极情境(如社会压力、人际冲突)都有可能降低个人的自我效能。抵制各种消极因素的高水平自我效能和复发后相信自己能够恢复控制的高自我效能都有利于个人成功地保持自我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