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倾体位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和麻醉效果的影响
sp; 3 讨论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产科领域较常见的综合征,常导致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生命安全。低血压的发生主要集中在麻醉后10—15min,麻醉后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伴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加之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系统,静脉系统回流受阻,心排出量减少,又由于麻醉导致腹肌及子宫附着韧带的松弛,妊娠子宫失去支撑,平卧时下段主动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心率加快或减慢。给药前通过开放静脉输入500ml以上的胶体,可预防或减轻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
由于妊娠子宫的压迫,妊娠晚期硬膜外神经丛的体积增大,硬膜外间隙变窄,硬膜外麻醉后麻醉药液易在蛛网膜下腔的外腔扩散,导致麻醉范围过大,若麻醉平面高达T8以上则可诱发血压下降[1]。放射学检查发现,当下腔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时硬膜外腔静脉丛怒张,硬膜外间隙变窄,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加之硬膜外腔充满脂肪和淋巴管[2],麻醉药在硬膜外腔的扩散受到局限,出现麻醉起效慢及阻滞不全的表现。左倾体位可减轻巨大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有利于硬膜外腔注药后麻醉药的充分扩散,从而使阻滞效果趋于完善。
左侧倾斜的角度对低血压的发生是否有影响,文献报道不一。Mendonca等研究了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左侧卧位和左侧倾斜12°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前者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且低血压易于纠正。 Murakami等研究了在改良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即鞘内注药后先让产妇左倾位15min,然后改仰卧位,结果显示可以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我们研究发现,左倾15-30°直至胎儿娩出,可明显降低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且低血压发生后给予麻黄碱10-15mg可有效提升产妇的血压,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均大于8分,说明短暂的低血压并未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采用左倾15-30°体位直至胎儿娩出,可使麻醉药扩散更充分,麻醉起效快,阻滞更完善,肌松好、牵拉反应轻,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不失为一种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产科领域较常见的综合征,常导致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生命安全。低血压的发生主要集中在麻醉后10—15min,麻醉后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伴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加之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系统,静脉系统回流受阻,心排出量减少,又由于麻醉导致腹肌及子宫附着韧带的松弛,妊娠子宫失去支撑,平卧时下段主动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心率加快或减慢。给药前通过开放静脉输入500ml以上的胶体,可预防或减轻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
由于妊娠子宫的压迫,妊娠晚期硬膜外神经丛的体积增大,硬膜外间隙变窄,硬膜外麻醉后麻醉药液易在蛛网膜下腔的外腔扩散,导致麻醉范围过大,若麻醉平面高达T8以上则可诱发血压下降[1]。放射学检查发现,当下腔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时硬膜外腔静脉丛怒张,硬膜外间隙变窄,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加之硬膜外腔充满脂肪和淋巴管[2],麻醉药在硬膜外腔的扩散受到局限,出现麻醉起效慢及阻滞不全的表现。左倾体位可减轻巨大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有利于硬膜外腔注药后麻醉药的充分扩散,从而使阻滞效果趋于完善。
左侧倾斜的角度对低血压的发生是否有影响,文献报道不一。Mendonca等研究了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左侧卧位和左侧倾斜12°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前者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且低血压易于纠正。 Murakami等研究了在改良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即鞘内注药后先让产妇左倾位15min,然后改仰卧位,结果显示可以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我们研究发现,左倾15-30°直至胎儿娩出,可明显降低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且低血压发生后给予麻黄碱10-15mg可有效提升产妇的血压,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均大于8分,说明短暂的低血压并未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采用左倾15-30°体位直至胎儿娩出,可使麻醉药扩散更充分,麻醉起效快,阻滞更完善,肌松好、牵拉反应轻,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不失为一种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