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公民生态意识培育
摘要: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命延续的物质,也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自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得人的类本质得以体现,人的发展同样是随着人在自然中的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而获得的,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张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处理好实践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这无疑对于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就要做到生态反思、生态情感、生态思维、生态责任的全方位渗透。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工业化发展使得人类的栖居环境遭受恶劣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已经在不同程度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无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的重要启示作用。
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环境,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158
自然界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自然只有打上人的烙印才有其意义。正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说的那样“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1
人作为类存在物,他的普遍性就在于通过自然来维持自己的身体,并通过自然来获得精神的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1]161
(二)自然是人化的自然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519人类历史与自然史是无法分开的,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就与人类史有关联,自然与人是紧密相联连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500人与自然的关系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了普通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2]104所以说人的发展是随着人在自然中生产能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人类发展最初,人要靠在自然中解决吃饭穿衣等生存问题,人对于自然的改造是有限的。随着生存问题的解决,人在劳动中技术的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的进步,使得人对于自己的无机身体的改造范围越来越广。这也就出现了一个人在其中思想意识的变化,人想要从自然中得到更多对于人有利的东西。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是合目的性的。至于和规律性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不断深入,明白只有合乎规律才可以发挥人类改造自然目的的最大化。
人和自然关系中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把握人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认为人和万物的地位是平等的,其核心思想是呼吁尊重动植物乃至整个环境独立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主张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主张经济停滞不前的“零度增长”,维持现状[3]11-12。这是一种长期以来我们对人类价值唯一的一种批判。然而,单纯的停止自然改造活动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人存在一天,就要满足其生活资料的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不可能抹杀一方面保全另一方面。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意义
马克思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类历史实践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反作用。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受动与能动的关系。人和动物不同,动物仅仅是完成对自己的生产,而人是有思维有超越性的,人要不断解放自己,实现自己。“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织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527我们不能否定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把握也是不能成立的。问题不在于人对于自然的改造开发,而在于人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对自然进行利用。
工业文明时期,人们遵循的是一种“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剥削随之出现。资本家注重的是价值的增值。因此经济危机的出现,造成了产量过剩,这是一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我们人在自然关系中要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能动性,就是要掌控局面,仅仅以经济价值为依据所带来的后果我们人类已经饱尝苦果。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归结于人类在发挥主动性时价值考量单一,一切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忘了我们是“人”我们是“文化人”,一切都被物化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也把生产者同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4]89
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要以人的生存为旨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