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启示
摘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缘起的考察以及马克思对虚假意识形态批判的阐释,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伟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为破解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
近年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这既是回应西方学者关于科技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形式所形成的相关理论,又是重新阐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使其焕发时代光芒的需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展开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一般概念:从托拉西到马克思
“意识形态”的概念源自于法国哲学家、政治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托拉西,他认为,从人们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出发,就能准确理解经济学概念(分工、财富、价值)以及政治理论,从而国家是合法的。通过“观念还原到感觉”的方法,摒弃宗教、形而上学等传统权威的观点,从直观的经验出发,由此焕发对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新的阐释。虽然可以看到其理论服务于现实的学术倾向,但是感觉经验一定可靠吗?意识形态的法语名词在整个欧洲学术界包含了“意识形态家”和“空想家”双重含义,也就暗含了对托拉西的一种怀疑和否定。
马克思最早使用“意识形态”一词是在其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中,马克思就曾使用“直接的意识形态”这个概念[1]。马克思没有直接概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在其经典著作中基本包括以下四种意蕴。
第一,意识形态是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虚假意识。在马克思看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无疑阐明了人的思维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意识的产生根源。
第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总体概念,包括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形式,并不包括科学。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一书中谈到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条件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
第三,意识形态是受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思想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使用了“整个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这一概念,强调一切形式的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
第四,意识形态是指商品社会的拜物教。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步占领了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的同时,经济理性成为统治整个社会的思维逻辑,马克思指出其实质不过是物化的关系在人的头脑虚假的映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
二、“虚假的意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批判是其构建的武器也是其思想的一大特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在对种种错误的意识形态思想家们的思想观念和被资本主义国家遮蔽的思想进行质疑、批判、建构。
(一)哲学意识形态批判
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这里达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巅峰,对黑格尔哲学代表的意识形态的批判是超越虚假的理论意识形态的关键。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首先在于揭露其唯心主义的理论实质,由此确立了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立场,指出唯心主义的错误。其次,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是思辨的哲学范式,即借助绝对精神构建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理念,这样哲学不但不具有批判性,反而反证了马克思理论的批判性以及对旧哲学的革命性。最后,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将之运用到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去,就形成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二)政治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主要是通过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政治社会的现状展开的,主要围绕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讨论。首先,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性质,即掌握资产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剥削普通劳动人民的工具。其次,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用实证主义阐释非历史性的概念掩蔽其剥削实质。最后,马克思还对资产阶级国家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相较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有一定的历史进步,但是,其所大力宣扬的自由、民主、博爱是一种伪善的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统治言说,其剥削的实质始终掩盖在光鲜的政治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