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两年,通化县结合实际,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促产增收、融合“三产”等方式方法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产增效增收。坚持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依托域内6户鲜食玉米加工和5户稻米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农业订单方式重点发展鲜食玉米、绿优水稻,加快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步伐。2015年,全县鲜食玉米订单面积达4.85万亩,绿优水稻订单面积达4.8万亩。通过引进良种优化种植结构,2007年,从黑龙江五常引进优质稻米品种稻花香,因其稻米品质好、收购价格高而备受农民青睐,目前,该品种播种面积已超过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70%。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辐射作用。几年来,累计帮助东宝、华夏、一洋等10余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等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帮助通化县光华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通化县金江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争取项目扶持资金275万元。2015年末,全县国家、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9户,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11户,上市公司两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数量分别达到73家、459家,入社户数达12129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8.9%。辐射带动周围农户达2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38%。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带动土地良性有序流转,2015年,全县共流转土地132705亩。政策性农作物保险面积达62921亩。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生产能力。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建设高标准农田,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整合建设资金,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强耕地质量和保护。截至2015年末,全县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16.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已达到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物联网服务体系。总投资20亿元的快大人参产业园和通化县医药物流中心的投入使用,拓宽了全县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劳动素质。近年来,以“冬春科技培训”和“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工程”为载体,通过创办田间学校、农村赶大集、请专家授课和成立农业专家技术服务团队等方式,经广泛调研,按需授课,开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2015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10人,同时,开展各类培训班396期,培训和咨询农民达到4万余人次,发放书籍和各类传单8万余份,使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2014年,通化县成功获得全国20万亩玉米和10万亩水稻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认证,占现有耕地面积43.8435万亩的68.43%。“三品”基地面积达7.86万亩。2015年,开展了对全县农产品产地689个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点的监测工作,完成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常态化标识牌维修维护199块。对全县54个重金属超标地块进行调研;继续组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加大农业执法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新建340平方米的检测室,对域内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36次抽样检测,抽样800个样品,全县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3%,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拓宽产业延伸。近年来,推广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了通化江达米业、通化县吉康食品等大批类似经营模式的企业,同时引入工业化生产平台和“互联网+”运营方式,扶持和发展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依托现有农业资源、山水风景、地域文化、乡土民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及服务业有机融合,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互促互动、协同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