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语境下的民生幸福探究
黑格尔说:“由于一方面新世界的最初表现还只是隐藏在它的单纯性中的全体,或者说,最初所表现的还只是全体的一般基础,所以另一方面过去的生活里的丰富内容对意识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 [5]9新事物总是要建立在旧事物的基础之上,对旧事物加以扬弃,新世界总是基于旧世界才能不断前进,因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和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事实上,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 [5]7-8 尽管马克思逝世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运动的,是发展的。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去指导今天新世界的民生建设实践,依然是科学的、合理的、合乎时代精神的。由此观之,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今天实现民生幸福的一把钥匙,马克思对民生幸福的追求将在我们寻求幸福、享有幸福的实践活动中继续放射光芒。
“中国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复兴”梦,是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中国化。幸福是多维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将人民的心理幸福、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纳入政府施政的核心目标,而不是将其打入冷宫,受到冷落。不可为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增进,而将幸福视为小数点后面的零,可以忽略不计。政府不仅要测量市场生产,评估经济绩效,监控经济发展状况,还要测量人们的幸福,既评估当前幸福,又关注未来幸福。既要应对风险危机,同时又要加快幸福制度转型,将GDP转移到GNH上来。幸福权应当重新被提起,并赋予极高的地位。
幸福与平等关系密切,同时,平等本身便是幸福生活的一个要素,它包含于理想的生活方式之中。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本身就是要求探索那些在外部条件受到阻碍的条件下,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如何使得一国的幸福最大化,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幸福观,中国梦就是幸福梦。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关切的正是生活在最底层劳苦大众的生存、生计与生活,以及包含其中的平等、尊严、自由和解放问题,在此意义上,它蕴涵着丰富的民生幸福思想。马克思幸福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便是中国特色的民生幸福理论,它指向人民群众的生活,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革命性,它还具有科学性。其科学性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不仅可以指导建立一个新中国,而且可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点,便在于实现民生幸福。因为只有民生幸福了,国力才会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就在于指导我们进行民生建设,实现民生幸福,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