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策—制度话语和学术—理论话语的相互关系
参照系得以存在的约束条件出发,引申出国家的经济作用,从而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为此,笔者提出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重条件”这一概念,用于概括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所依赖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并提出市场并不能自动满足这些条件,从而必须依靠国家的经济作用。限于篇幅,笔者不能在此展开讨论这些问题在《<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和《<资本论>与现代市场经济》这两篇文章里,笔者初步探讨了这些问题。 。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就其核心内容而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现实生产关系赖以构建的原则,这一点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生产,包括学术话语的生产以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等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的生产能否和学科体制相结合,是决定这种话语能否形成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领导权、进而参与现实生产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应该在高校等学术机构推动新的学科体制变革,将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领导权。
参考文献:
[1]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