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思想与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80年,跨入了新世纪。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史、探索史、发展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毛泽东思想作为历史的源头,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但这并不是说,适合中国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就由此产生了。从这时起,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并试图从理论上阐发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
中国革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工人运动,兴起了1922-1923年的中国工人运动高潮。这场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力量,并且同国民党左派一度掌握了统一战线的主导权。然而,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懂得抓领导权,也不懂得抓军权,而是一味地埋头发动民众,结果在强大的右派势力举起杀人屠刀的时候,无力挽回大革命的失败。这个血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刻骨铭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遇到的又一个问题。首先提出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打的是国民党的旗子。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响亮地提出要打共产党的旗子[1],并在攻打浏阳失利后,开创了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道路。从此,毛泽东始终站在了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
到农村实行武装割据,是一种临时的退却行为,还是一条新的革命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到底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毛泽东开辟的道路,一开始并没有被中央所承认,他还为此受到过处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探索中国革命特殊规律,就不能照搬书本,而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然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对中国革命危害很大。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纠正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他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写出来的”。[2]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含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思想,成为后来被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雏形。
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主力军和同盟者是农民阶级,这就提出一个的课题:如何在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里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毛泽东尤其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党员不但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他还强调保证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绝对不允许枪指挥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
土地革命后期,中国的社会矛盾面临一场大变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迫切要求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再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课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式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但有了坚持统一战线内部的独立自主和领导权的总方针,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主要是通过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来实现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随后,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阐明持久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科学地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军事路线的解决和政治路线的确立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篇文章,和土地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起,成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熟。
这样,在土地革命后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前期,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成熟,解决了这三个基本问题,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从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第一次从理论上对这三大法宝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是毛泽东作于1939年10月的《〈共产党人〉发刊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但这并不是说,适合中国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就由此产生了。从这时起,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并试图从理论上阐发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
中国革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工人运动,兴起了1922-1923年的中国工人运动高潮。这场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力量,并且同国民党左派一度掌握了统一战线的主导权。然而,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懂得抓领导权,也不懂得抓军权,而是一味地埋头发动民众,结果在强大的右派势力举起杀人屠刀的时候,无力挽回大革命的失败。这个血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刻骨铭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遇到的又一个问题。首先提出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打的是国民党的旗子。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响亮地提出要打共产党的旗子[1],并在攻打浏阳失利后,开创了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道路。从此,毛泽东始终站在了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
到农村实行武装割据,是一种临时的退却行为,还是一条新的革命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到底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毛泽东开辟的道路,一开始并没有被中央所承认,他还为此受到过处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探索中国革命特殊规律,就不能照搬书本,而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然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对中国革命危害很大。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纠正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他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写出来的”。[2]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含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思想,成为后来被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雏形。
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主力军和同盟者是农民阶级,这就提出一个的课题:如何在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里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毛泽东尤其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党员不但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他还强调保证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绝对不允许枪指挥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
土地革命后期,中国的社会矛盾面临一场大变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迫切要求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再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课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式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但有了坚持统一战线内部的独立自主和领导权的总方针,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主要是通过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来实现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随后,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阐明持久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科学地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军事路线的解决和政治路线的确立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篇文章,和土地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起,成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熟。
这样,在土地革命后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前期,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成熟,解决了这三个基本问题,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从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第一次从理论上对这三大法宝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是毛泽东作于1939年10月的《〈共产党人〉发刊词》。
Tags:
上一篇: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下一篇:国家的本质及国家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