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政治类论文 > 社会主义 > 正文阅读资讯:共享发展理念下我国推进人的城镇化的理论逻辑

共享发展理念下我国推进人的城镇化的理论逻辑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进行修复再利用、历史性保护及改进基础设施等,一般来说,旧城改造需要保持城市原来的风格与特色,并将设计者对城市的理解与感悟融进建筑中去。可以说,旧城改造在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经济利益驱使和缺少相应的规范,旧城改造更多地为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服务,忽略了城市和建筑“石头史书”的功能。“建设性破坏”不断在城市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15],旧城改造盲目追求洋设计或套用同样模式,造成“千城一面”的可悲景象。最后,过度商业开发造成了城市景观的开发性破坏。在名胜古迹和历史建筑集中的地方,地方政府往往开发旅游业,这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发挥名胜古迹和历史建筑的育人作用和文化传播功能。但是,少数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业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名胜古迹和历史建筑进行过度商业运作和超负荷利用,有的地方为扩大景点范围甚至对古旧建筑采取拆毁重建、全面改造等破坏性开发方式,这使得大批历史文化名镇、名街、名建筑、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开发性破坏使城市失去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失去了品质秉性与城市个性。

二、推进人的城镇化的理论逻辑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只有推进人的城镇化,才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和农民工的市民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国民素质。本质上,人的城镇化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彰显人的个性,丰富人的社会资本。推进人的城镇化客观上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拉动投资增长,有利于通过人的解放和发展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1.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片面强调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加城市数量为显著特征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能源资源等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大等问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等,农业转移人口不能享受“国民待遇”,广大农民不能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因此,必须改变旧有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人的城镇化。只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6],这既提出了2020年的奋斗目标,又指明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