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政治类论文 > 社会主义 > 正文阅读资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与政策框架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与政策框架

[作者:陈丹等[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4. 丰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话语体系。城乡关系既是一种经济关系,也具有政治属性,是城乡之间利益分配、权利分享的体现。农村和农民的利益表达和权力维护机制较为缺失。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民社会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民委员会制度和选举制度,不断培养提高村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使村民广泛参与村级政务,保障广大村民的民主权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使农民真正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拓宽农民参与政治渠道,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农民代表比例偏低的现状,增加农民和农民工的比例,给予农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参政议政权利,使基层人大代表能够代表农民群体利益,及时反映和表达农民诉求和愿望,扩大农民群体的话语权空间。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鼓励兴办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合作社。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改善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条件和发展能力,积极引导合作社以产业产品为纽带广泛开展合作与联合,使合作社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参与市场竞争中都发挥更大作用。 
  5. 构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空间格局。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不同的聚落形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市民农民之间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价值,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城市和农村各具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农村具有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巨大价值。必须将空间均衡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小城镇到新农村的空间连续性。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着力点。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为农村农业人口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村真正能够安居乐业有保障。将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自然村落集聚方式,重构城乡空间聚落形态,形成以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为主的聚落系统。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县城发展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力度,使县城成为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的联结点。着力完善小城镇功能,优先发展集聚能力强、具有产业基础的建制镇,积极引导农村农业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使小城镇成为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的乐园,将小城镇发展成为农民进城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行村庄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和传承农村习俗、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坚决避免盲目撤村并镇、村改居,严厉杜绝简单粗放、大拆大建、贪大求全,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心村,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有机结合点。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9-31. 
  [2]武廷海.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2013,(11):9-19. 
  [3]李建军.工业化以来人类对城乡关系的认识[J].城市问题,2012,(2):2-8. 
  [4]唐茂华.成本收益双重约束下的劳动力转移[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30-39. 
  [5]罗吉,王代敬.关于城乡联系理论的综述与启示[J].开发研究,2005,(1):29-31. 
  [6]蒂姆·昂温.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相互作用:一个理论透视[J].地理学报,1991,(3):5-9. 
  [7]谢志强,姜典航.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68-73. 
  [8]李振堂.城镇化中无地农民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4,(5). 
  [9]许经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深层思考[J].经济经纬,2010,(1). 
  [10]李泉.全球化时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兼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2014,(3):85-89. 
  [11]武力.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J].教学与研究,2008,(10):12-18. 
  [12]俞思念.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一体化[J].学习论坛,2013,(4):8-11. 
  [13]郑风田.三中全会城乡关系新论断新突破[J].人民论坛,2013,(S2):38-40. 
  

Tags: